约旦前国王侯赛因
原来,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约旦遭遇耻辱性溃败,不得已签订“城下之盟”,将约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老城割让给以色列,并跟这个阿拉伯国家的“集体敌人”签署和平条约。侯赛因的“背叛”无疑激怒了整个阿拉伯世界,巴解组织更是对他恨之入骨,除对国王本人发起一连串的刺*行动外,还暗中勾结叙利亚军队入侵约旦,意在推翻侯赛因、瓜分约旦。
与此同时,为了恐吓侯赛因,防止他进一步向以色列妥协,从而出卖阿拉伯世界更多、更大的利益,巴解组织决定铤而走险,干几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事件。为此,从1970年9月开始,“法塔赫”在约旦境内实施一系列针对西方国家的恐怖劫机事件,共炸毁4架西方国家的客机,并劫持300名美国、英国、以色列、德国和瑞士的乘客作为人质,整个世界为之震惊。
“黑九月事件”中的约旦士兵
一系列劫机事件令约旦政府和侯赛因在国际上声誉扫地,也彻底激怒军方高层中的强硬派,他们在通过美国说服以色列对炸叙利亚进行狂轰滥炸的同时,对早就看不上眼的巴解组织进行毁灭性打击。因此,从1970年9月至1971年7月,在美国的支持下,约旦军队对境内的巴解组织武装发动进攻,共打死至少4000名武装分子,击伤、俘获无数,并*害万余名巴勒斯坦难民,造成震惊世界的“黑九月事件”。
遭遇沉重打击后,巴解组织狼狈地逃出约旦,并前往黎巴嫩避难。为彻底消除这个心腹大患,以色列采取各种报复手段,频繁攻击巴解组织在黎巴嫩南部的军事基地,导致后者损失极其惨重。由于美英等西方大国支持约旦军队扫荡巴解组织、默许以色列进攻黎巴嫩南部,因而巴解组织对它们恨入骨髓,准备在欧美国家制造恐怖袭击,以恐吓它们停止对约旦、以色列的支持。
慕尼黑奥运会以色列运动员入场
经过仔细考虑后,巴解组织决定将恐怖袭击的地点,选在第20届夏季奥运会的举办地-德国慕尼黑。之所以如此,不仅因为奥运会是全世界瞩目的赛事,而且慕尼黑为了体现“欢乐与和平”的精神,在整个奥运村不设路障、不安装监控设施、不配备警力,而负责安保工作的人员,也不许可佩戴枪支。选择如此重要且不设防的城市作案,对巴解组织来讲实在是再好不过。
1972年9月5日凌晨,就在慕尼黑奥运会行将结束之际,5名“黑九月”恐怖分子潜入奥运村以色列选手下榻的宾馆,当场枪*1名摔跤教练和1名举重选手,并把其余9名运动员和2名安保人员扣为人质(注:“黑九月”是巴勒斯坦激进派组织,隶属于法塔赫)。随后,恐怖分子发表声明,要求以色列政府释放被其抓捕的256名巴解组织成员,以此来换取人质的自由,但遭到后者的拒绝。
“慕尼黑惨案”中的11名遇难者
为了确保人质的安全,德国警察当局被迫同恐怖分子展开谈判,最终同意为他们提供1架飞机,并准许其携带人质离境。但就在恐怖分子准备登机之际,负责抓捕行动的德国指挥官,却临时做出击毙暴徒、解救人质的决定。在1个多小时的枪战后,恐怖分子虽然被悉数击*,但11名人质也全部遇害,1名德国警官也当场殉职,此即震惊世界的“慕尼黑惨案”。
惨案发生后,国际社会除极力声讨巴解组织的暴行外,还纷纷指责德国当局的玩忽职守与工作无能,视人质生命如儿戏(注:包括遇难的运动员、安保人员、当值警官及被击毙的恐怖分子在内,共有19人死亡)。经过这场惨痛的教训,打击恐怖主义开始成为国际共识,而历届奥运会东道国因为担心会“重蹈覆辙”,也开始将安保工作当做“头等大事”来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