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年末至1645年年初,高杰在史可法的督促下率军北伐。
高杰与李自成为同乡人,后与李自成妻子邢氏私通,最后投降明朝,成为明朝将领的一员。
崇祯十七年(1644年),高杰成为总兵官。
就在这一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推翻明朝;崇祯帝最终上吊自尽,吴三桂决定投降清朝,引清军入关。
高杰只能南逃,拥立福王朱由崧登基为帝,史称弘光帝。
朱由崧继位后,高杰被封为兴平伯,镇守徐州、泗州,与东平伯刘泽清、广昌伯刘良佐,黄得功侯爵共同拱卫弘光政权,史称“江北四镇”,高杰如愿以偿的成为镇守一方的封建大员。
这时候,李自成和大顺军战败之后,迅速向自己的老家陕西西撤,而多尔衮也是一位眼光长远的战略家,他清楚的知道农民军的威胁远比明军的威胁大,即使山海关打败了李自成,但是李自成的实力依然强大,所以举全国之力消灭大顺军,并轻装简行,没有很快接管大顺军撤出的大量地盘,而是让明朝官僚或当地士绅暂时管理。
为此,当时的山东、河南、山西等地,基本处于权力真空状态,明军、官僚、士绅、土匪、马贼等形形色色的地方势力大量涌现,形成了一个个山头王。
由于这些地方势力大多数都是原来的明朝的官僚、士绅阶层组成,虽然他们投降了清朝,但是对于南明也有一定的感情,这对南明弘光政权进行北伐是十分有利的。
加上多尔衮对南明强硬的态度,清朝根本无心议和,清朝认为崇祯帝已经死了,明朝已经灭亡,取代明朝的是清朝,而不是南明弘光政权,虽然南明弘光政权的高层特别是史可法不得不重新考虑对待清军和农民军的态度,他开始意识到清军的威胁不比农民军的小,并表示:“今和议不成,惟有言战。”
于是就产生了这次北伐的行动。
南明高层对清军还是有很大的顾虑,史可法等南明高层依然主张避免直接挑衅清军,所以这次北伐的口号“击灭流贼”的旗号。
但从这次北伐明军的进军路线来看,弘光政权还是想趁清朝在河南、山东等地立足未稳,没有根基的时候将这些地区的清军赶走或是消灭,以此达到恢复中原的目的。
高杰身为弘光政权的四大藩镇之一,也许是农民军出身被南明官僚排挤的原因,也许是怀着抢占地盘、捞取政治资本的野心,但是不可否认,他对北伐十分积极,不过让人无奈的是,此次北伐在一开始就十分曲折。
出发前,高杰要把自己的部分军队和军队家属安置到扬州城。但是因为高杰的部队军纪很差,而且以前在扬州城一带抢掠过百姓,扬州城百姓们对其十分愤恨。加上高杰农民军的出身,明朝官僚们幸灾乐祸,不仅不阻止扬州百姓闹事,还鼓励百姓闹事,不让高杰部队进城。
高杰可不是一个软柿子,你不让我进,我偏要进,直接率兵攻打扬州城。
事情闹大了,明朝官僚收不了场了,最后只能再次让史可法出面,史可法的策略依然只是“和稀泥”,将扬州城附近的瓜洲划给高杰,平息高杰怒气。
这让明朝官僚和百姓对高杰更加愤恨。
弘光元年(1645年)正月初十日,高杰率军逼近睢州,让高杰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戎马半生,历经无数风浪,竟然会阴沟里翻船,在小小的睢州丢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