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历史,千百年来,封建王朝的宫廷斗争似乎从来就未停息过,而且,在至高无上的皇位诱惑下,什么仁义孝悌,什么手足之情,统统被抛诸脑后,为争夺皇位,煮豆燃箕,手足相残的悲剧屡屡上演,常常弄得血雨腥风、几达你死我活的地步,这些觊觎最高权力的人眼中只有那把高高在上的——龙椅。
号称“千古一帝”的康熙,在位长达61年,文治武功均有所建树,共育有35个儿子,在由谁继承他帝位的问题上,这位以聪慧果敢著称的帝王似乎也犯了难,长期举棋不定,难下决断。
最早被立为太子的胤礽, 立而又废 ,废而又立,最终患了狂病康熙也曾立过太子,就是其第二子胤礽(长子早夭),可是后来因谋逆而几遭废立,最终被彻底废黜,据说原因是胤礽得了狂病(疯癫)。
九龙夺嫡与皇四子胤禛的突然上位与此同时,康熙的儿子们明争暗斗、相互构陷、倾轧,私结朋党,斗得不可开交,将皇宫闹得乌烟瘴气,这场夺嫡之争绵延了20多年。面对斗得如“乌眼鸡”一般的皇子们,自诩雄才大略的康熙帝在自己复杂的家事面前竟显得一筹莫展,或束手无策,甚至几次在大臣们面前痛哭流涕。
正是由于康熙对自己身后之事长期悬而不决,所以,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的突然即位,也就成了清史上一桩疑窦丛生的诡案。
康熙内心似乎最青睐皇十四子胤禵?有意栽培、提携他,给他历练以增加威望的机会综合史料记载,在继承自己帝业的人选上,康熙内心似有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那就是深得他喜爱的皇十四子胤禵。
在众多的皇子中,胤禵是深获康熙赏识的。《清史稿》、《国朝宫史》记载,康熙57年(1718),胤禵被乃父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统领西北诸路大军,这些兵马是清军中最能征善战、粮饷最充足的精锐主力 。“大将军王”负责统军征讨在西域(今新疆)发动叛乱的策妄阿拉布坦和在西藏起兵反叛的策零敦多卜。这是一个位高权重、非常关键的位置,因为攸关清王朝的半壁江山。
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十四阿哥胤禵是代父(御驾)亲征。为此,康熙煞费苦心地在太和殿举行授予大将军印的隆重仪式。康熙的用意非常明显,就是为了要提高胤禵的威信,使文臣武将们心悦诚服,也为了让长于深宫的胤禵多些军事指挥经验,多些戎马生涯的磨练,最好还能立下几件显赫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