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幽王时,申国在宫廷内外呈尾大不掉之势,妄图操控天子和独揽周室大权,政治野心越来越大,这就不是周幽王所能忍受的了。
早先周宣王让姬宫湦娶褒氏,其实就有摆脱姜姓控制,接重姒姓等异姓部族来平衡姜姓和申国势力的用意在里面。宣王、幽王亲近异姓,姜姓旧贵族们自然是百般不满;加之周幽王继位后,并不给申侯这位岳丈面子,而重用姬姓宗亲虢氏,企图消弭姜姓贵族的影响,幽王也不喜欢强塞给他的这位申后,自然更加得罪了申侯。
姜姓数百年尊荣,申侯几代外戚,骄横不可一世,这口气哪能咽得下。
当时的申国有多桀骜不驯和自大狂妄?《竹书纪年》载:“(幽王)九年,申侯聘西戎及鄫。十年春,王及诸侯盟于太室。秋九月,桃杏实,王师伐申”。这就是说,申国已经敢撇开周天子,自顾自地与西戎勾联在一起,为所欲为,忍无可忍的周幽王不得不派军讨伐申国。
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周幽王才废除了申后及姬宜臼,而重立褒姒为王后,伯服为太子。
申国丢了脸面,索性摊牌了,彻底叛乱了,串联犬戎祸乱镐京。兵乱中,周幽王、伯服、虢石父、郑伯友均被*,西周就此灭亡。
不过当时还有很多人反对申侯、周平王姬宜臼一伙,虢氏就拒不承认周平王的合法性,当时周幽王的兄弟余臣继位为周携王,虢氏便奉其为天子。东方诸国,周公血脉的鲁国也不搭理周平王,视其为乱臣贼子。
但是当时整个周人社会已经趋于礼崩乐坏的大环境,在申侯、周平王的威逼利诱下,卫、晋、郑等诸侯利欲熏心,率先转变立场,以“扩地、封赏、晋爵”为条件,有限度地承认周平王政权的合法性,并最终消灭了可怜的周携王。
弑君*父的申侯、周平王摇身一变,成了可以任意打扮历史的胜利者。
为了洗白这段历史,也是为了掩盖自己并不受亲爹喜欢的事实,周平王便将周幽王塑造成了一个昏聩无能的亡国之君形象,并给真正的王后褒姒打造了一个“红颜祸水”的人设。
成王败寇,惨死在镐京城下的周幽王当然不知道这些身后事,于是只能背负上这个昏君的骂名。他更不知道的是,后来的历史发明家还给他按上了一个子虚乌有、想象力丰富的“烽火戏诸侯”的桥段,让他在戏台上足足唱了两千多年的白脸。
过去,商纣王被黑化时,他的罪名千奇百怪,如“酒池肉林、炮烙之刑、好色享乐、宠幸妇人”,更有很多变态级暴行如“砍腿看骨髓、剖腹猜男女”等等。民国时期的疑古派大师顾颉刚曾经写过一篇《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逐条证明了这些所谓罪状,都是后世一代代杜撰出来的,这也完全符合“古史累层说”。周幽王的情况也大体如此。
我们总结一下历史上的周幽王,真实情况应该是大致如此:
他就是普通人,缺少成为一代雄主的天生材质,更适合做个守成之君;他想有所作为、扭转乾坤,力图振兴周王室,但是周王朝已经千疮百孔,非一时一世之功;他与心腹大臣虢石父,救国心切,病急乱投医,但是因为操之过急、举措不当,惹来很多麻烦,连老天都不断降灾,他的位子显然是很难坐;面对内部与申国等旧势力的纷争和外部西戎的进犯,他羁縻不成,最终不得不用强硬手段来对付他们,没有缓和却加剧了各方矛盾,最终加速了王朝覆灭;他有缺点,但加给他的昏君之名却言过其实,尤其是那些离谱的荒唐事,应该都是后人编出来安在他头上的。
说到底,周幽王只不过是一场末代王朝“悲剧”中的代表人物,一位权力之争的失败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