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中的阿鲁特氏
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月,两宫太后准许同治亲政,这一年同治18岁,此番正是大清外交的平静期,国内初步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也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皇帝也有一颗奋斗的心。这段时期就被称为“同治中兴”。
原本在这大好年华,同治皇帝应该大展拳脚,但就在第二年十月份,宫内却突传皇帝害病,奏折还是要给两宫太后批览。十二月初五,同治帝崩于养心殿,虚岁19。刚亲政正当志得意满、身体力行的同治帝,就这么草草去世了。
同治驾崩
三、同治死因之谜同治皇帝到底怎么死的?学界和坊间流传的版本不一样。一种说法来自《翁同龢日记》,说同治是得了“痘病”就是天花而死。
但是坊间不相信这个版本。因为皇帝十月份开始龙体有恙,到十二月暴死,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并不符合“痘病”的致死规律。所以野史都猜测同治是“害淫病而去”的。这个“淫病”,就是梅毒。
同治
我们该相信哪个版本呢?
先说痘病。根据《翁同龢日记》中记载,皇帝从十一月开始卧床不起,经过御医李德立诊断,是害了天花。月初,皇帝有“不思食”、“咽痛作呕”的症状,后来经进鸭粥、元参、蝉衣、金银花,“咽痛得减”。
月中,翁同龢得以亲见皇帝。他形容同治“偃卧向外,花极稠密”,就是说皇帝周身都起了痘疮。过了两天,只见皇帝变得“声音有力、(痘)灌浆饱满”,这似为人体抗击天花病毒的阶段,皇帝似乎见好了。
慈禧探病
其实皇帝并非病愈。正由于痘颗粒饱满却迟迟不发,痘不发者毒不清。等到十二月初,皇帝就变得“面容憔悴、胸中觉热”。御医揭膏挤脓时,发觉“脓有半盅、腰下色紫”。没过多久,皇帝就一命呜呼了。
这就是翁同龢对同治帝的病情记载,十分详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