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桥名字的由来,泸定桥的来历和传说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4-04-20 20:18:16

泸定桥名字的由来,泸定桥的来历和传说(1)

泸定桥建成后,就一直是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是联系藏汉交通的重要枢纽。

泸定桥是由清朝康熙皇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是四川通往西康、西藏的要道之一。在没有建桥之前,人们主要依靠竹索、藤索或附近的三个渡口渡过大渡河。由于水流湍急,无论官民,商旅,还是藩地使臣过河都很艰难。

康熙四十八年的“御制泸定桥碑记”记载,从四川成都行走七百多里,就到了建昌道的化林营。化林营所辖的沈村、烹坝、子牛,皆是泸河的旧渡口,也是进入打箭炉(今名康定)的必经之道。

关于打箭炉地名的来历,有多个版本。其中之一,据碑记所言,蜀地民间传说,蜀汉时期诸葛亮南征孟获,派遣大将郭达铸造军器,安炉打箭,因此得名。如今康定城东有郭达山。在清朝咸丰年间,郭达山下还建有郭达将军庙。

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此地设置打箭炉厅(今四川康定县)。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打箭炉厅才正式更名为康定府,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元朝时期,这里曾设置长河西宣慰等司,明朝沿袭。藏番朝贡中原,或者互市茶贸,都走这条路。

清史稿载,“打箭炉旧属内地,上以西藏番部嗜茶,许西藏营官在打箭炉管理土伯特贸易事。”打箭炉自古属于中原领域,康熙皇帝虑及西藏各部百姓嗜好茶叶,允许西藏营官在打箭炉管理藏区贸易。自从明朝末年,贼寇祸乱蜀地,藏区乱贼窃踞西炉,一直到了康熙朝,贼匪频繁阻止清廷教化边疆。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驻扎在打箭炉的营官昌侧集烈(人名)作乱,*害明正土司蛇蜡喳巴(人名),侵扰大渡河以东地区。同年冬天,康熙皇帝命侍郎满丕、四川提督唐希顺率兵平乱。清廷派出三路军队阻止叛乱。

康熙四十年春,清军平定了判乱。为增强化林营的防守军力,清廷在打箭炉屯兵三千余人,协助官府维系地方民生,以防叛乱事件再度发生。自古以来,大渡河水奔涌不息,由于无桥可通,使得运输粮饷、军械,调动军队都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康熙四十三年二月(1704年3月),新任四川巡抚能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说:“泸河三渡口,高崖夹峙,一水中流,雷犇矢激,不可施舟楫。行人援索悬渡,险莫甚焉!兹偕提臣岳昇龙相度形势,距化林营八十余里,山趾坦平,地名安乐,拟即其处,仿铁索桥规制建桥以便行旅。”

奏折中提到的岳昇龙是岳飞的第二十世孙。他镇守西南、西北边疆,功勋卓著,于康熙三十五年升任四川提督,曾与能泰共同治理川事。岳昇龙是边将,久在边关,熟悉地形。

能泰所谓的“兹偕提臣岳昇龙相度形势”,后人根据《清史稿》记载,能泰“身为巡抚,属官私派,不行觉察,又身受赃银”,质疑他官声不正,品行不佳,且又是新任巡抚,不可能在短期内熟悉当地地形,因此推测实地勘查建桥工作,或许是由熟悉地形的岳昇龙亲力亲为。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初,动工建桥,次年四月初四日(1706年5月15日)未时,铁索桥合龙告竣。

能泰在奏折中,曾暂拟名“安乐”桥。铁索桥建成后,康熙皇帝看着呈奏上来的绘图,深感欣慰:“凡使命之往来,邮传之络绎,军民商贾之车徒负载,咸得安驱疾驰,而不致病于跋涉。”铁桥联通,康熙帝龙颜大悦,御题赐名“泸定”。

泸定桥建成后,全长103.67米,宽3米,有13根碗口粗的巨型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的落井里,其中9根做底链,另外4根分别在两侧作扶手。这座铁索桥共熔铸了12,164个铁环,由铁匠纯手工打造,全桥总体重达四十余吨。桥的两岸建有桥台,桥亭,是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古朴奇特。

自从泸定桥建成后,就一直是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是联系藏汉交通的重要枢纽。汉藏之路上的梗阻,因这座桥的建成从此消弭。而泸定桥的所在地,也因康熙帝御赐桥名之故,泸定县因此而得名。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