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取了集庆之后,朱元璋改集庆为应天,将这里作为了自己的“首都”。
洪武元年,朱元璋于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马氏为皇后,朱标为太子,以应天为南京,正式光复了汉家山河。
对于自己的继承人朱标,朱元璋也是非常满意,朱标是自己一手培养出来的,下面那些骄兵悍将们也非常信服朱标,可以说纵观历史,开国皇帝和太子之间的亲密信任关系,朱元璋和朱标都能排在第一名。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身染重病,不治身亡,朱元璋悲痛万分之下,将他对朱标的感情和期望寄托在了朱标的儿子,他的孙子朱允炆身上,将朱允炆立为了“皇太孙”。
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又担心朱允炆年纪小,怕他被人欺负了,便将自己其他的儿子们分封到了各地为藩王,如果京城有失,可以领兵进京勤王。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弥留之际留下遗诏,朱允炆即位为帝(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
朱元璋死后,由于此时的首都还是应天(南京),故他便被安葬在了南京紫金山的明孝陵,这位开国太祖,是第一个没有被葬入“明十三陵”的皇帝。
建文迷踪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登基,是为建文帝。
朱允炆登基之初,下令与民休养生息,发展农桑,整顿吏治,倒也算得上一个不错的皇帝,但是在朱允炆心里,始终有一棵刺,那就是他的叔叔们,被他“皇爷爷”分封到各地的藩王们。
这些藩王们手下士兵,多的有近两万人,少的也有好几千,在各自的封地内一手遮天,行事肆无忌惮,甚至当地的官员们见了这些王爷,都要磕头作揖,简直就是一群土皇帝,这让朱允炆决定着手削藩。
其实在朱元璋在世时,便对朱允炆嘱咐过:“你的这些叔叔们镇守边关,是为了让你这个皇帝位置坐得稳。”
朱允炆听了却反问朱元璋:“那要是我这些叔叔们造反了该怎么办呢?”
朱元璋沉默不语,让朱允炆说说他的看法,朱允炆的回答便是如果道理讲不通,那就只能“削地换人”,甚至举兵讨伐了,而朱元璋却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能认同了朱允炆。
此时,朱允炆觉得时间已经到了,自己必须要削藩了,便直接大刀阔斧地向叔叔们出手了。
其实,如果朱允炆能够以柔和的手段来削藩,比如说将自己的这些叔叔们请到京城,给他们建宅子、发银子、赏妹子,就是不让他们掌握权力,让他们当一群闲散富贵王爷,那说不定也没有什么人会反抗,
毕竟造反这种“高风险事业”,不是被逼到绝路,那是谁都不想*。
可是朱允炆偏偏就没用什么怀柔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