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酥脆具备的清真小吃:油花花
蒙元政权的营帐中还保存着草原部落民族的饮食特色,“烤制食物”往往占据了蒙古人饮食结构中的极大部分。比较有趣的一件事情是,当时的蒙古部落中曾流行过一道烤制土拨鼠的野味。据说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家禽十分少见,对于肉质细腻肥厚、滋味甚美的土拨鼠,蒙古贵族们似乎毫无抵抗力。
当然,在入主中原之后,蒙古贵族们也逐渐接纳了古代中国的传统饮食。比如西北人民喜好的富有地域特色的“汤饼”便经过交流进入了蒙古人的日常生活中。此后,北方的汤饼烹饪技巧同回回人的制作工艺结合起来,不断演变成为了美味可口的“清汤面片”。不过,“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豪放习俗仍旧在蒙元宫廷被不断发扬。
肉酥、汤鲜、面筋:经过改良之后的清汤面片
相比充满了部落风情的宫廷饮食习惯,元代人的社会饮食生活便较少受到大众关注。在继承了宋代“食在巷弄”的基础上,元代的民间饮食结构发展的越发全面了。士人群体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江浙地区则孕育了传统社会中最懂得附庸风雅的一批“风雅一族”,他们构成了民间饮食消费的主要力量。
“一方水土养一方”,江浙地区是典型的稻米产区。区别于北方人喜好食用面和吃饼的习惯,南方人的饮食在元代仍旧采用了食用米制品的习俗。而元朝委派到江浙城市任官的要员,则常常不习惯以粮食作为主食而大为发愁。
彼时菌类、笋类、韭黄等菜蔬,螃蟹、虾类甚至是河豚等水产品大大遍及于百姓的餐桌之上。但在南方较为少见牛羊之类的家畜,却多于禽肉。在江南做官的一位汉人说过:“江南行底使臣每与猪肉、鱼儿、雁、鹅、鸭翅不肯,只要羊肉吃有。”这类饮食习惯问题使负责接待北人的南方汉人大为头疼。
鲜肥滋味之享:美味可口的烤羊排
二、明代:花样繁多、由俭入繁看罢了元时的中国官方和民间饮食,让我们把视线集中于明朝宫廷。明代的宫廷饮食机构分为内外廷两大系统,外廷饮食机构是负责以国家或朝廷名义举办的各种祭祀和飨宴的饮食。内廷饮食机构则负责宫廷内部饮食等供应,主要掌管皇帝的御膳预备和制作。
明代负责外廷饮食布置的机构是光禄寺,其协作机关主要是礼部。在明代,皇帝祭天和祭祖需要用到什么样的贡品便是由礼部负责管理的。宫内比较注意按照传统的饮食习惯供应餐点。
每每节日,那些富有文化气息的小吃和糕点则成了必备的家什:比如“立春吃春饼,正月吃元宵,四月初八吃不落荚,五月端午吃粽子,九月吃重阳糕,腊八喝粥吃腊面”等饮食传统,都是礼部需要留意的。
儿时的记忆:入口即化的重阳糕
内廷饮食机构十分庞大,其核心为“十二监、四司、八局”。负责统摄宫内饮食用度、掌管皇帝印绶、拾掇钟鼓衣帽等事务。大名鼎鼎的司礼太监便是明代内廷二十四衙门中权力最重的机构。明代宫内食材丰富广博,食料来源于全国各地。受历代帝王垂涎的荤食主要有“油腰子”、“炸铁脚雀”、“窜团子”、“爆炒羊肚”等。与前朝不同,明代宫廷内部的宫女和宦官的饮食并不由御膳房提供,他们各自用餐在互有“特殊关系”(对食)的伙伴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