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茅台镇何时有酒
茅台从字面意思理解应该就是长满茅草的河边台地吧,哪成想会成为现在“宇宙第一”酒的名字,一切都是机缘造化。
虽然有人考证说,在汉武帝时期,今茅台镇所在的仁怀县一带已开始出产酒,这种说法就犹如说:有人的地方就有酒似的,没多大意义。
茅台镇,真正有产酒的记录是在一本族谱上,据茅台现存最早的明代《邬氏族谱》扉页所绘家族住址地形图的标注,其中有酿酒作坊。族谱所载邬氏是明代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随李化龙平定动乱后定居茅台的,这说明茅台早在1599年前就有了酿酒的作坊。那时的茅台镇地处偏僻,人口稀少,估计酒产量少,不成气候,酒质、口感如何,更不得而知了。
二、茅台酒的起源
乾隆年间,开修了赤水河航道,茅台镇成为川盐运黔的集散地。到道光年间茅台地区商贾云集,民夫川流不息,对酒的需求与日俱增。那个时候有可能才是茅台酒业的真正开始时期。
有实物记载的是,茅台镇杨柳湾遗存有一尊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的化字炉,上所铸的捐款名单有“大和烧房”,烧房就是烧酒坊,说明茅台镇产酒在那时已相当兴旺。
1939年,张肖梅主编了一本《贵州经济》,书中这样说:“茅台酒之沿革及制造,在满清咸丰(1851—1861)以前,有山西盐商郭某,来茅台地方,仿照汾酒制法,用小麦为曲药,以高粱为原料酿造一种烧酒。后经陕西盐商宋某、毛某先后改良制法,以茅台为名,特称茅台酒”。
1947年,何辑五编著出版了《十年来贵州经济建设》一书,“中载:“……黔中业盐者,多为秦、晋商人,……当时盐商由山西雇来酿酒技工。仿汾酒酿造方法,设厂酿酒,自用,并不外售”。
由贵州省工商联编辑、1980年文史资料出版社出版的《贵州茅台酒史》中记载茅台酒是“盐商从山西雇了酿造杏花汾酒的工人来茅台存村,和当地酿造工人共同研究制造”。
1973年茅台酒厂代表在全国名白酒技术协作会上所作的题为《发扬固有风格,提高产品质量》发言中说:茅台酒相传始创于1700年左右……,有陕西凤翔府岐山县郭姓盐商请了山西技师,仿汾酒与西凤酒的操作方法生产。在这200多年的时间内,又吸收了南方小曲酒的做法,而形成了现在的这一套独特的工艺操作。
上面几种近、现代人的记载、说法之间,虽略有出入,但基本可以断定、看出茅台镇真正意义上的茅台酒的诞生、发展脉络。正是由于不断地推陈出新,目前茅台酒已经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工艺和名酒品牌。
三、华茅、王茅、赖茅
至咸丰年间,茅台镇几经乱战后,秦晋商人歇业还乡,酒坊尽毁,作坊寥寥。咸丰末,经营盐业有成,举人出身的华联辉,他祖母彭氏在一次闲谈中偶然想起,年轻时路过茅台曾喝过一种酒,味道很好,很是想念。孝顺的华联辉为满足祖母的愿望,让她再次喝到这种酒,同时他本身商务应酬多,也需用佳酒,于是在1857年,去茅台镇寻酒。但到了之后发现,酿出的酒也不复当年。刚好碰上官场将酒房旧址拍卖,华联辉便买了一家烧房旧址,在旧址上重建了一座酒坊,名“成裕”,然后招募酒师进行修复酿酒,烧坊事务接挂在盐号之下,一并监管。
1872年,华联辉将烧房改名为“成义烧房”。起初年产酒约1750公斤,名叫“回沙茅酒”。华联辉儿子华之鸿接办之初,仍只是将酒坊作为附带的业务,直到其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得金奖之后,才引起重视。遂投入资金改造,扩大规模,年产达8500一9000公斤。
1936年后,川黔、湘黔、滇黔公路相继通车,这给茅台酒的外销创造了良好条件,1944华联辉之孙华问渠再次扩大规模,窖坑增加到18个,年产量高达21000公斤。他家所产的酒俗称“华茅”。
“荣太和烧房” 设立于光绪五年(1879 年),后更名为荣合烧房。刚开始为几家合伙经营,几经周折,1949年,荣合烧房的经营权落到了王秉乾之手。当时窖坑有四个,生产能力达12000多公斤。但由于管理不善,常年产量仅有5000公斤左右,其酒俗称“王茅”。
“恒兴烧房”前身为“衡昌烧房”,贵阳人周秉衡于1929年在茅台所开办。后来因从事鸦片生意*,挪用酒房流动资金去还债,导致生产停滞,一拖就是八年。直到1938年,富豪赖永初出资八万银元,周以酒房作价入股合伙组成“大兴实业公司”,方才恢复、扩产。后周秉衡把“衡昌烧房”卖给赖永初。
1941年,“衡昌烧房”更名为“恒兴烧房”,到1947年,年产酒量达32500公斤。其酒俗称“赖茅”。
四、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1915年,美国为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在旧金山举办“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邀请中国参加。大家记住博览会是在美国旧金山开的,而不是在巴拿马。
博览会共设奖六等,分别为大奖章、名誉奖章、金奖、银奖、铜奖、以及荣誉提名奖。这里的金奖其实相当于三等奖,真正的一等奖为大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