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年~144年)
本来皇位一开始就应该是刘保来坐的。
但权欲熏心的阎太后表示,刘保都是个半大孩子了,当皇帝不利于我管理啊。于是把年纪更小的刘懿立为皇帝。
强扭的瓜不甜。
刘懿体弱多病,今天发烧,明天拉稀,后天大便干燥,只当了七个月皇帝就一命呜呼。
小皇帝死了。我们来看一眼汉朝这些大臣们的反应,用“呆若木鸡,置若罔闻”这八个字足可形容。
谁当皇帝,谁弄权,对这样一帮世食汉禄,世受君恩的大臣们已经无所谓了。
他们不在乎这个王朝的兴替,也不在乎大汉王朝的威仪和体统。
他们要么战战兢兢的苟活,要么浑浑噩噩的活着。
外戚肆意弄权,所有人都缄口不言的时候,一群宦官站了出来。
宦官孙程、王康觉得这样肆意操弄皇权实在是侮辱汉制,败坏祖宗。于是策划政变,把阎太后赶出宫去,拥立刘保当了新皇帝。
事实证明,一帮太监都比这帮大臣们有骨气,有气节。让我们为这帮太监鼓掌~
但宦官拥帝的后果就是,大权又落到了宦官历史的手中。宦官深居内宫,想要控制朝政,就要勾结外戚,这就让东汉的政治圈陷入了一个生硬的死循环。
外戚。是大汉王朝永远的痛,也是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疤。
汉冲帝刘炳(143年-145年)
幼年即位的刘炳毫无意外的走了前辈们的老路——外戚专权。
只不过这次的主角从阎太后变成了梁太后。
梁太后身后就是庞大的梁氏外戚势力。
而刘炳作为一位小朋友,是无法苛责他对大汉负什么责任的。
后世的史学家指着一个三岁就驾崩的皇帝说“这是个没有作为的昏君”,这也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
梁氏外戚不像邓氏外戚,邓氏虽然把持朝政,但还是老老实实的发展国家民生,属于“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类型。
梁氏外戚就不行了,吃喝玩乐造,权力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便于享乐的工具而已。而汉王朝,在他们眼里,只是一个借钱挥霍不用还的免费银行罢了。
东汉摇摇欲坠,现在只差一个契机,就能将其完全击垮。
汉质帝刘缵(138年—146年)
九岁的刘缵人小志气不小,这个当了皇帝的孩子惦记着祖制,心里也记得大汉王朝外戚专权带来的沉痛教训。
虽然他是外戚权臣中大将军梁冀拥立的,但是他公开直接的表达了对这帮外戚势力的不满。
他表示:我们老刘家的天下,你们老梁家有什么权力指手画脚?
一次上朝,刘缵甚至当着大臣们的面说了这么一句话:
《后汉书·梁冀传》:“帝少而聪慧,知冀 骄横,尝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将军也。’”
小皇帝意思很简单,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你也太猖狂了。
这是一句真话,也是一句实话。
朝野上下,七尺男儿,八尺男儿,号称顶天立地的汉子大有人在,却没有一个人敢说一句话。
甚至连附和一句的人,也没有。
结果可想而知,刘缵被梁冀下毒害死。
一个王朝的兴衰,也许真的不是一个小小的皇帝所决定的。
刘缵展示出了他的气节和态度,他是个真实勇敢的好少年。
但满朝文武的懦弱和苟从,也是大汉帝国彻彻底底的悲剧。
汉桓帝刘志(132年-168年)
刘志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他是一个有志向的皇帝。
诛灭大将军梁冀,是他做梦都在想的事情。
但此时的东汉王朝,满朝文武,那是一个比一个怂。刘志谁也指望不上。
他左顾右盼,发现只有身边这帮宦官可以用。
没错,这些太监朋友们又一次拯救了东汉王朝。
他们和刘志联合,使梁冀伏诛,梁氏势力分崩离析。
梁冀死了,这在东汉历史上算是个大事件。因为这不仅标志着外戚专权的时代终于结束了,也标志着宦官专权的时代正式到来。
可怜的东汉皇帝们,皇权一次一次的交替,却从来没能真正的掌握在自己手里。
宦官之祸甚于外戚。
外戚毕竟还是皇帝的亲戚,这帮宦官可就不同了,发起疯来连自己都打。
我们来看一份当时一些著名宦官的情况:
中常侍侯览抢夺民田118顷,房屋318所。并且仿照皇宫的样式建造大型商用住宅楼16片。
宦官单超、左倌等鱼肉百姓,祸国殃民,出门一溜达,老百姓只要看见他们,闻风而动,能跑出去十公里。
南阳太守成瑨、汝南太守刘质、河南尹李膺,这些东汉末年的名士,都曾惨遭宦官打击报复。
他们人多势众,占据了朝廷机要中各个部门的职位,一环扣一扣,变成了牢不可摧的政治势力。
而这样一种政治势力,最终将会把东汉推向最后的深渊。
汉灵帝刘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