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边防,日益衰败
贺兰山大捷如何呢?看看《孝宗实录》的记载。
弘治十四年(1501年)七月,朱佑樘命十万大军出征河套鞑靼部,却被敌人发现,整个战役斩首三级,一个月后,鞑靼部直接纵兵劫掠:
时虏拥大众入内地纵掠,所亡失人口产畜不可胜纪,命将出帅且久,诸镇拥众兵不能御虏,先后斩虏止十二级,以捷闻,议者耻之。
哪里来的大捷?可以说整个弘治年间,大明对鞑靼的用兵获胜次数极少,仅有少数几次大胜。
而且对于边镇将领的处理,朱佑樘处理的也漫不经心,甚至说基本一点手段都没有,既然抵御不住,既不更改防御政策,也不处理这些边将,顶多罚俸或降级,走个形式而已,甚至命他们戴罪*敌等等,边防日益糜烂。
朱佑樘这样疏忽边防的十几年,导致鞑靼部日益嚣张,到了弘治末年,鞑靼小王子居然拥兵四十万,直接给明朝送来一个“惊喜”。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朱佑樘刚刚病逝,鞑靼部对明朝发起猛烈的进攻,明军不能低,遭遇土木堡以来最大的败仗,史称“虞台岭之败”。
可以说朱佑樘临死前留给儿子的是自土木堡以来最强大的外敌和最废驰的边备。
更刺激的是朱佑樘还留给儿子荆襄、南阳、汉中、郧阳、西安、商洛等府州县流民共计百万之多,百万流民满地跑,指不定哪天就造反。
这些都是朱厚照刚刚继位后的烂摊子。
朱厚照心里苦啊
弘治中兴绝非大明的中兴但即便这样,朱佑樘还是被冠上了“弘治中兴”的帽子,但从这些表现来看,完全谈不上有一丝中兴的样子,或者所谓的中兴,其实就是文臣们势力的中兴罢了。
软弱的朱佑樘原因听文臣的话,文臣们说什么是什么,完全是符合传统儒家帝王的形象这才有了虚高的名声。
从朱佑樘之后,明朝文官地位愈发高涨,为日后党争埋下伏笔。
一生一世一双人在后人看来是朱佑樘的痴情,如果他不是皇帝的话,评价或许不错,但他偏偏当了皇帝,践行一妻,独宠张皇后的行为,间接导致自己后嗣断绝,嘉靖上台后张皇后日子过的非常凄惨,其弟弟也被*了。
张皇后和朱厚照关系并不好
更别说自己去世前留给儿子一个国库空虚的大明、一个边防废弛的大明、一个流民遍地的、一个民穷财尽的大明,这样的局面和中兴盛世真的搭不上半点关系。
所以朱佑樘这个皇帝当的其实很一般,应该属于平庸的档次,远不如他的父亲和儿子,不能因为看了《明朝那些事》而自带滤镜,要多从《实录》中看看朱佑樘的所作所为。
和古代那些文臣不断地吹捧相比,现代的历史学家看得很清,评价也很到位,比如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就说“弘治皇帝愈是谦抑温和,听凭文臣们的摆布,文臣们就愈是称颂他为有道明君”。
至于方志远教授说的更狠,说孝宗不仅为文臣摆布,更受内臣摆布,从其种种行事,应该是个智商较低的皇帝,这话说的着实有点扎心。
总体而言,朱佑樘虽然不至于昏庸,但平庸才是真的,是古代标准的承平之君,庸懦仁弱之主,是个好人、好父亲、好丈夫,但绝非是一个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