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种姓制度结构图
在征服过程中,人数远远少于原住民的雅利安内部开始出现了一种排斥被征服地区的人——达萨的倾向。据《梨俱吠陀》记载,统治者们创造了“瓦尔那制度”,也就是早期的种姓制度。
“瓦尔那”本意是“色”和“质”,这个词很明显的表示出,早期的种姓制度原本就是一种血统保持。白皮肤的雅利安人作为统治者,处于社会顶层;黑皮肤的达萨作为被征服者,处于社会底层。
二、种姓制度的丰富随着印度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各行各业出现了明显的分工,瓦尔那制度此时已经不能单纯依靠肤色来区别谁是高贵的了。于是,雅利安人内部开始出现社会等级的区分,有严格的规定。
第一等级 婆罗门 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利,主教育,受众刹帝利,负责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以及宗教话语解释权。
第二等级 刹帝利 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婆罗门思想的受众,他们拥有征收各种 赋税 的特权,主政军,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生生世世。
第三等瓦尔那是吠舍,这些人就是雅利安内部的普通老百姓,一般是商人、农民、牧民,负责生产和缴纳税款。
中期种姓制度结构图
而随着雅利安人的征战范围日渐增大,出现了一个特定的被征服者群体,也就是第四个瓦尔那——首陀罗。这些人唯一的职责就是为上述三个雅利安人瓦尔那服务。
印度的这种瓦尔那制度不仅仅和社会分工密切相关,而且还和血缘有很大的联系。其实在世界上都有类似的例子,小A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斯巴达社会结构,少数斯巴达人负责祭祀、统治、征战,普通的边民就是正常居民,最**的黑劳士则当作奴役使唤。
为了保证这个统治的稳定性与合理性,雅利安人把这种社会制度称为“神的安排”。在《梨俱吠陀》中,说“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
前三个瓦尔那被称为再生族,能参与吠陀宗教活动,可佩戴再生族的标志——圣线;而首陀罗是一生族,无法参与任何上述活动。
同时,前三个瓦尔那可以任意打骂首陀罗,但只受到很轻的惩罚。而首陀罗反抗的话,会有很重的责罚。同时,首陀罗做的饭,高种姓的人不能吃,因为首陀罗被婆罗门定义为“不洁净”的人。
如果高种姓的男人想娶一个低种姓的人,那没有问题,这叫“顺婚”;而高种姓的女人则不能嫁给低种姓的男人,这叫“逆婚”。
任何违反规定的,都要受到惩罚、丧失种姓。
三、种姓制度中最低贱族群诞生你要是以为首陀罗是种姓制度中最下等的一群人,那就大错特错了。
虽然首陀罗在种姓制度中受到各种压迫与歧视,但真的不是最下等的那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