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能够有资格被称为“子”的都是一代大家,比如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孔子、孟子是儒家创始人,他们的贡献不言而喻,受到后世的尊敬。但有一个人却比较特殊,后世对他的争议很大,这个人就是朱子。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朱子是谁?为什么受到后世争议呢?
一、朱子是谁
朱子就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儒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是也,受到享祀孔庙的待遇。
朱熹提倡“存天理,灭人欲”,是“程朱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学术修养功底深厚,对《四书》《五经》逐字逐句释注,元、明、清科举考试都以朱熹之注为标准。朱熹主张“理生万物”,强调“格物致知”,多读圣贤书,多观察事物。后世的王阳明,能开创出新的学术流派,即理气论、动静观、格物致知论、心性理欲论等,就是在朱熹的理论基础上,发扬而继承的。
朱熹对教育思想的论述影响深远,认为人的教育可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这个阶段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朱熹的成就还不仅限于哲学,文学上同样贡献卓著,他把哲理诗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超越了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杨万里“一山放过一山拦”的哲理诗水平,是哲理诗派的掌门人。很多人都能背诵他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俳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的道理是人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才能不断进步。
当然,只有一首诗还不能说明朱熹的文学水平,他的《春日》同样妇孺皆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首诗讲述的道理是:事物都有对立的两面,有黑暗就有光明,万事万物都是相对变化的。
二、圣人被骂的原因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牛,在历史上本该受人尊敬,然而他的骂名甚至超过了赞誉,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朱熹的思想核心是“存天理,灭人欲”,对于现代人来看,这些无疑是封建思想的糟粕,所以会受到批判。另外人们对朱熹也有错误的解读,朱熹提倡消灭的是过度的*,是为所欲为,而不是正常的欲!至于理学鼓励“三从四德”、“贞洁烈妇”,那是明朝进行了加工,完全变了味道。
除此以外,既然能提出这个思想,自然自己要做出表率,但是这位朱熹,偏偏自己都没做到。朱熹自己本人严刑拷打歌妓,还在家中收留尼姑,勾引儿媳,这是怎么回事呢?
南宋中期女词人严蕊,原姓周,字幼芳,生卒年不详,她从小出身低微,自小习乐礼诗书,后沦为台州营妓,严蕊是她后改的艺名。严蕊精通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由于色艺俱佳,因此吸引四方慕名者络绎不绝。但是宋代有明文规定,官员如果办酒席招待客人,可以召下属官妓来歌舞陪酒,但不许私侍寝席,违者严惩不贷。
这一天,台州知州唐仲友举行聚会,召严蕊前来陪侍。酒席之间,唐仲友的同乡、朱熹的好友陈亮,趁着大家酒兴正浓,向唐仲友提出为与其相好的一个官妓脱籍。喝得醉醺醺的唐仲友在酒席现场拍着胸脯一口答应,结果第二天那个官妓来办手续,酒醒后的唐仲友表示此事比较棘手,跟着陈亮也没什么好日子过,一番话说的这个官妓不愿意为陈亮脱籍。
陈亮知晓后非常不满,于是找到朱熹,说不为官妓脱籍,根本上是唐仲友没有把他放在眼里。朱熹的官位本就在唐仲友之上,于是顿生报复之心,上奏章说唐仲友与官妓有染。唐仲友也立刻上奏反驳,两人你来我往,让官场官员吃足了桃色新闻的瓜。朱熹看斗争陷入僵局,但又对唐仲友无可奈何,于是为了扳倒对手,就抓来严蕊前来拷问,企图屈打成招。
但是没想到严蕊看着温婉娇弱,性格却刚硬不屈,即使被打得体无完肤,依然没有吐出半个对唐仲友不利的字。二人的争斗惊动了皇帝,宋孝宗下诏将唐仲友和朱熹分开,派岳飞之子岳霖去处理此事。岳霖秉公办事,为严蕊平反冤案,脱籍从良,后来严蕊嫁给了一个赵宋宗室成员,也算是落了个好归属。严蕊一案中,朱熹名声大损,这个道貌岸然的儒家学者,暗地里却是龌龊狭隘的小人。
至于勾引尼姑,私通儿媳。则是在严蕊案的14年后,时任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对方枚举了朱熹的十宗罪,包括不敬国君、不忠于国等大逆不道之罪,最震惊朝野的还是两条:“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以及“家妇不夫而孕”。这场轰轰烈烈的“庆元党禁”最终以朱熹辞官,朱子门人或被监禁或被流放为结束,朱熹本人并没有反驳这个弹劾。有人说这是党争的污蔑,但是真相如何?至今仍是个谜。
宋光宗五年,湖南瑶民造反,朱熹被任命为潭州知州去镇抚。某天他接到一封来自京师朋友的密信,告之光宗已将皇位禅让给儿子嘉王,即宋宁宗。说当今天子即将召其为御前讲席,之后还有重用。朱熹听到这个消息,不露声色,径直到监狱中点出18名囚犯立即斩首。死刑刚执行完毕,新皇登基大赦天下的诏令就到了知州衙门。朱熹的这个举动,是为了让囚犯罪有应得,或是搞报复?也引发了后世争议。
三、朱熹真的那么不堪吗
争议归争议,朱熹的政绩还是可圈可点的。公元1178年,朱熹任“知南康军”,上任不久发生灾荒,朱熹上书朝廷要求减免租税,解决石堤失修的问题,得到了民众的拥护。可惜,朱熹的建议触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最后没有实行。
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的时候,重建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是宋代四大著名书院之一。朱熹还遍搜江西诸郡书籍文字以充实藏书,购置日产以供办学之用,书院建好后朱熹亲自主持教学活动。
1194年,朱熹在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任内,又在长沙重建了岳麓书院。岳麓书院旧址在长沙岳麓山,原为宋朝初期潭州太守朱洞所创建,也是宋代四大著名书院之一。他还在湖南各地延聘了一些教师,广招生徒,来此就学者曾达到千人。这所书院直到明清时期仍然是一处著名的高等学府。
后世对朱熹争议很大,认为一个提倡“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家,行为作风不应该如此不统一。也有人认为,公德与私德应该分开,朱熹私生活混乱,但并没有妨碍他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方面作出的贡献。当然,我们可以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朱熹与那些人品端正,心胸宽广的人相比,总还是有些欠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