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创作的最后一部乐曲是《第九交响曲》,创作这部曲子时他已经聋了很多年了,其中有个部分是我们很熟悉的《欢乐颂》,他太坚强了,对这个世界还报以欢乐。1903年《贝多芬传》一经出版就受到读者的欢迎,让他收获了大批粉丝。
1906年罗曼·罗兰写成了《米开朗琪罗传》。米开朗其罗和贝多芬最大的不同是出身,他是个贵族,他也很得意地说,我不是雕塑家米开朗其罗,我是米开朗其罗·博那罗蒂。他认为自己的贵族身份是最重要的,艺术只属于贵族。他看不起平民。他家里非常有钱,在他去世后,留下了三辈子都花不完的遗产。
他天赋极高,13岁刚开始学习画画就超过了自己的老师,还让老师非常嫉妒。他觉得画画太简单,转行学习雕塑,成名作哀悼基督令人叹为观止。出身好,有钱,天赋极高,可以说是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这样的人和苦难有什么关系呢?他自己作的。
米开朗琪罗主动选择了清苦的生活,可能是日子过得太舒服了,想找点罪受。他经常一件衣服穿好几年,衣服都粘到身上还不换,非常邋遢。有一次他的靴子脱不下来,用刀子割,把腿上的皮都割下来了。他吃饭只吃面包和酒,睡觉也要和自己的两个学徒挤在一张床上。吃不好穿不好又不洗澡,他经常生病,生了病也不去看,就是这样折磨自己,一直活到89岁。
米开朗琪罗是个工作狂,连选择石材这种小事都要亲历亲为。虽然有助手,可是他不信任助手,找的助手也都是很平庸的人,用工作折磨自己。他有那么多伟大的作品,却说自己是个失败者,就是一个受虐狂。他写诗说,越让我受苦的,越让我欢乐。
米开朗琪罗是个颜控,自己却非常丑,所以他一生都没有结婚,他可能觉得和丑的人结婚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他很自卑。有一位官员指出《大卫》的鼻子雕的不是很好,米开朗琪罗就爬上雕塑,在雕像的鼻子上刮了一层碎屑,官员心满意足。
米开朗琪罗的性格很懦弱,他15岁时遇到一场动乱,他的第一反应是逃跑。后来,他的朋友在战乱中遇害,*害朋友的人让他给自己雕个像,米开朗琪罗答应了,还说自己不是死者的朋友。他总是臣服于权力。
1505年教皇朱力阿斯二世召米开朗基罗为自己建造陵寝。米开朗基罗花了半年多时间采石后开始建造工程,甚至为此负债,教皇却听信米开朗基罗对手的谗言,认为在生前建造陵墓是不祥的,因而要他停止工程并拒付款项,拒见米开朗基罗,米开朗基罗在失望之馀决定离开,教皇又以武力挽留之。
在几番折腾后,因米开朗基罗敌手认为他只会雕刻,不会画画,遂怂恿教皇,使其命米开朗基罗绘西斯汀大教堂天板画。米开朗基罗一个人在四年中完成西斯汀教堂天板画《创世纪》。
米开朗基罗和三岛由纪夫很像,他主动营造一种悲苦的境遇,为自己的创作寻找灵感。他23岁时雕刻的“哀悼基督”成了他效仿的对象,他沉溺在自己的神性光辉中,俯视可怜无知的人类世界。孤独的处境和艰苦的工作在外人看来是苦,他却乐在其中。贝多芬想要战胜苦难,他则不要,他要在苦难中轮回,一世又一世。以此脱离庸常的生活,获得永生。
1910年罗曼·罗兰发生了车祸差点死去,11月,世界大文豪托尔斯泰去世了,被发现时冻死在了一个小车站里。1885年到1887年间,托尔斯泰的一大批作品被引进了法国,在巴黎的年轻人中间引起了一阵不小的旋风。罗曼·罗兰也是其中之一,他那时才20岁。不久托尔斯泰在《我们应当做什么》中公开批评莎士比亚和贝多芬,可以想见,罗曼·罗兰多么痛苦,这两位也是他尊重的偶像啊。
罗曼·罗兰想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他给托尔斯泰写了封信请求解答他心中的困惑。托尔斯泰给罗曼·罗兰回了一封三十多页的信,安慰他不要质疑自己的人生观,要勇敢地去爱世间的一切。
托尔斯泰同样出身贵族,岁丧父,10岁丧母,由家里的亲戚抚养长大。他在上大学时先读了语言学,后来不好好上课成绩不及格转了专业,读的法律。最后还是挂科太多,直接退学了。专业课没学好,却在课余时间读了很多文学和哲学书籍,注定他要走上作家道路。退学后的托尔斯泰加入军队,在28岁时以中尉军衔退役。同年他起草方案,把自己的庄园土地租给农奴耕种,解放了农奴。
托尔斯泰很崇拜法国大思想家卢梭,卢梭写过一本《忏悔录》,他也模仿卢梭写了一本《忏悔录》,这是托尔斯泰的自传。他也很喜欢孟德斯鸠,托尔斯泰受他的影响,认为人人生而平等。可是他出身贵族,家里有很多农奴,让他感到特别耻辱。他在上大学的时候是个学渣,班里成绩好的孩子大多是平民子弟,他于是对平民很有好感。退学后,他有过一段短暂的解放农奴的尝试,可是农奴被地主欺负怕了,认为这又是什么新的花招,并不领情,最后以失败告终。这些经历,被俄国作家果戈里写在了《死魂灵》里大肆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