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奇怪的是这类“藏洞”几乎都开凿在佛像体背部的隐蔽处,而乐山大佛的洞穴开凿在心脏的部位。
按理说在佛像身上凿洞多见于泥塑、铜铸的作品中,且“藏洞”内所装东西一般是粮食、“五谷”及“五金”。乐山大佛“藏洞”的位置是有悖于常理的,也是前所未有的情况。
还有这个令人费解的“藏洞”究竟藏着什么东西呢?
工作人员向文物保护局进行汇报请示后,局里立即派来了数十位专业的研究人员。在对洞口的杂草等障碍物进行清理后,众人全副武装,准备进入暗室一探究竟。
工作人员在万众期待下打开了“暗室”的封门石,但洞内的场景让所有人既惊讶又带着失望。
布满岁月痕迹的幽暗洞穴里,没有所谓的金银财宝,只有一些破旧的散乱在地上的“废铁和铅皮”。
分析现场的残留物后,有专家猜测暗室里零零散散的物品,可能不是原来就堆放在此,而是期间被盗后的人为遗留物。从残留物的成新度来说相隔时间不会太远,应该在清末民初。
还有专家提出了别样的猜想,暗室里的“废铁”应是“鎏金铜壶”,“铅皮”似乎是破损的“铅皮经卷”,很可能是当时开凿时群众遗留下来的废弃物或者说是修缮大佛时没有用完的佛财,被领头人移送到了此暗室中。
正所谓“佛财归属于佛本身”,这是一笔留给后代人“以备不时之需”的资金,也是留待日后再行修缮乐山大佛工程时的储备钱财。
如果这一分析具有可信度,则说明暗室里的东西应是原封不动的物品,其年代也应和暗室大门的石碑年份一样,是宋代遗留物。
而那块被充当暗室大门的布满青苔的石碑,则是来自宋代的“天宁阁纪事残碑”。这块被挪来嵌在暗室洞口的“天宁阁纪事残碑”倒是比暗室里的所有物品都更有价值。
经科研人员研究碑文上的字迹得知,乐山大佛原先是由一座十三层的阁楼包围着的。
因为在正式竣工以后,为了避免乐山大佛常年风吹日晒,朝廷派人在大佛外围罩了木质木阁楼作为遮护。
根据清朝《凌云诗钞》的文献记载,“明朝末年的时候,袁韬、武大定两位将领发起战乱,许多寺庙被大火化为灰烬,包括乐山大佛外围的木质阁楼,也被毁于纷乱的战火”。
我们可以得知这座用于保护乐山大佛的楠木大橡阁楼不幸地在战争中被毁灭于战火。
此外“天宁阁纪事残碑”还记载了在宋代时期,朝廷又命人重建了这座大佛阁,名为“天宁阁”,然而岁月流转,这座“天宁阁”也不知道因为何种原因也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