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人:王凌 演讲地点:福建省图书馆 演讲时间:2019年12月
感谢福建省图书馆和省社科联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在这里交流一下冯梦龙的为文为官为人。冯梦龙是明朝中晚期的著名文学家,他是苏州人,但曾经在福建省寿宁县当过四年的知县,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七品县令”。他已被福建省列入古代六大历史文化名人之一。
王凌研究员。现为中国俗文学学会冯梦龙研究委员会第一副主任,福建省冯梦龙研究委员会主任,曾获中国通俗文艺终身成就奖。长期关注于冯梦龙相关研究,曾经发表论文多篇。
文学家冯梦龙
冯梦龙是江苏苏州人,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苏州度过的。他生活于明代的中晚期,明代中晚期的社会特点是,当时的封建社会开始慢慢走向解体,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大量的成长,新兴的市民阶层开始壮大,商品经济已经露出它的生机和活力。而冯梦龙所生活的苏州,又是当时明朝全国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市民阶层最活跃的地方。所以冯梦龙的作品中不乏苏州要素、商业要素。
冯梦龙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去世于南明唐王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根据我们目前的研究,冯梦龙最后在福建去世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不过由于至今找不到他的墓地,所以这个问题没有定论。晚年的冯梦龙坚持反清复明,而当时北方清军一路向南进兵,当时的明朝已经非常腐朽了,无法阻挡清军攻势,冯梦龙从苏州到了浙江,听说南明王朝有一个唐王在福建称帝,冯梦龙就由浙江台州渡海到了福建福州,他在福州出了最后一本小书,叫做《中兴伟略》,这本书就是要给明朝出谋划策,以实现所谓的“中兴”。不久清军占领福州,冯梦龙就此不再出现于记录中,没过多久就去世了,终年72岁。
冯梦龙的一生主要是搞文学创作,做官只做了4年。他十几岁时就考中了秀才,在苏州当地是很出名的秀才,但是后来他考了一辈子始终都考不中举人。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冯梦龙57岁那年,他实在没办法了,他就去补了一个贡生,叫岁贡。岁贡是给他这一类“老秀才”的一个待遇,有点类似于我们如今所说的“同等学历”,冯梦龙这个贡生不能做县令,只能做官吏中的吏,于是他就去了丹徒县(今镇江)做训导,在当地工作了4年,得到了一个上司的赏识,这位上司就向皇帝举荐说冯梦龙这个人可用。但是此时的冯梦龙已经60岁了,而且他不是举人,更不是进士,硬件条件缺失,于是就决定把冯梦龙派去福建的寿宁县。
寿宁县在当时属于标准的山高水冷之地,城关海拔将近800米,非常偏僻,那么你冯梦龙去不去呢?冯梦龙去。
为什么要去?那时候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有个主流的观念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就是搞好自己修养、搞好家庭,但是如果想要报效天下、报效苍生,当时不做官是不行的,封建社会并没有提供其他的渠道。这一点不像现在,现在不一定都要去做官,有很多渠道、做很多事情都可以报效祖国。所以冯梦龙为了实现他的治国平天下理想,山区的寿宁小官,他也愿意试一下。
除了这4年的寿宁为官生涯,冯梦龙大部分时间还是从事文学创作的,所以我们现在评价他,往往说他是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在文史领域,冯梦龙这一生写了3000万字左右的作品。最有名的就是他的通俗文艺作品,比如“三言”中的120篇话本小说,这些作品是面向市民百姓的,冯梦龙的思想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以后世的眼光来看,颇具前瞻性。他还改编了大量的戏曲。所以后世对他还有个评价,叫做中国通俗文艺大师。
对于冯梦龙的作品,我大致将其归为十大类。
第一类叫做话本小说,这也是最有名、影响最大的。代表作就是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各40篇。
第二类是讲史小说,最有名的就是《东周列国志》,把春秋战国几百年的历史用很生动的语言改编出来,成为著名的通俗文艺作品。
第三类是冯梦龙采集了民间小曲、民间山歌以及民间笑话之后加以整理、评点并出版。一本叫做《挂枝儿》,主要记录了当时苏州的民间小调。还有一本叫做《山歌》,主要是搜集苏州地方的山歌。还有一本《笑府》,基本也是苏州地区采集的笑话。这三本也属于通俗文艺作品。通俗文学作品是冯梦龙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又叫做俗文学作品。这个概念是郑振铎先生在《中国俗文学史》中首先提出的,沿用到现在。
第四类就是笔记小品。冯梦龙有四部非常精彩的笔记小品,一个叫做《古今谭概》,就是他把接触到的过去文献或者野史里面记载的内容,以及自己听到的故事中精彩的东西,都汇总起来并加以评点,其中有不少很深刻的思考。还有一本是《太平广记钞》。《太平广记》本来是当年宋太宗命人编纂的一部大书,冯梦龙看了这书以后,就把里面他认为精彩的部分抄录下来,分门别类并也做了评点。还有一本《情史类略》,是专门讲古代爱情故事的。另一本《智囊补》,讲各种智慧故事的,并附有评点。
第五类是散曲和诗歌。封建时代的文人比较重视的,一个是文,一个是诗。冯梦龙一生写了很多诗,也出了好几部诗集,但是很遗憾,这些诗大部分失传了。我们现在从冯梦龙的《寿宁待志》里大约能搜集到十几首,其他散见的还有一些。冯梦龙还写了不少散曲,他把自己写的以及别人写的散曲编成一本书,叫做《太霞新奏》,也很值得研究。
第六类就是戏曲。戏曲在当时是比较普及的,跟老百姓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冯梦龙改编了别人的不少戏曲传奇,主要是把文字比较生涩难懂的部分改编为比较通俗易懂的,大约改编了十几部,有《墨憨斋定本传奇》存世。而冯梦龙他自己写的戏曲大约有两部,一部叫做《双雄记》,这是他30岁的时候写的。还有一部就是他在寿宁当知县的时候,白天办公处理事务,其余的业余时间就用来写作,当时写了一本叫做《万事足》。
第七类,之前介绍的都是冯梦龙的文学类作品,他还有一些历史类著作,比如地方志。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编纂地方志的传统,不过在古代的演进过程中,地方志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往往由当地地方官员主持编纂,实际是请一些文人来撰写,结果就是各种八股文体、生搬硬套的内容越来越多,反而那些民间的生动、活泼、真实的东西就没有了。冯梦龙在寿宁任职期间,也编了一本县志性质的书,就是《寿宁待志》。他这本书的栏目设计都是从实际出发的,没有套用旧县志的八股形式。为什么要取名为“待志”呢?他的观念是,事物都是有个认识过程的,过去的县志,肯定有很多东西写得不清楚,等到我冯梦龙这个时代的人来完善,那么我冯梦龙写的县志是不是就算完美无缺了呢?当然也不是。我冯梦龙自己写的也一定有一些不准确不全面的地方,需要“等待”以后的人继续来补充完善。基于这样的想法,冯梦龙把这本书叫做《寿宁待志》。冯梦龙去世以后,由于他主张反清复明,所以在清朝统治时期,他的书很多在国内都找不到了。冯梦龙的《寿宁待志》在清代的方志书里面还记载有目录,但是已经找不到书了。直到1981年,寿宁县把日本上野图书馆藏的孤本《寿宁待志》以胶卷本的形式引进回来,经点校后交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冯梦龙为官实录,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第八类就是史论史评。这些主要是冯梦龙晚年写作的。清军入关之后,明朝眼看就要灭亡了,为什么明朝会灭亡?冯梦龙就写了一些有关历史方面的评论文章来分析总结这个问题。
第九类是史传。这方面冯梦龙最有名的作品是写王阳明的《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
第十类是儒学研究著作。冯梦龙研究儒学也写了不少著作。
以上就是冯梦龙作品的简单归类。概括来说,冯梦龙在历史上的定位,最重要的还是文学家,其代表作就是“三言”。
福建省寿宁县的冯梦龙纪念馆内景。资料图片
冯梦龙的寿宁岁月
我之前提到,冯梦龙考了几十年的科举,始终考不上举人,一直到57岁做了贡生,60岁到寿宁做县令,到64岁时离任。冯梦龙到寿宁是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具体出发的时间是旧历六月十三日,因为那一天冯梦龙去见他的恩师祁彪佳,是祁彪佳向上级推荐他的,祁彪佳的日记对此事有记载。此后冯梦龙就出发了,根据我们目前的考察,他应该是走水路从苏州经杭州到衢州。到了衢州之后改走山路,翻过仙霞岭抵达浦城,再从浦城到建宁府府治建瓯去报到,然后再经政和县去寿宁赴任。当时,政和与寿宁两县交界处有个地方叫做石门隘,那里的山路非常险要,当地老百姓在山上打了一个洞,只能利用这个洞来交通,当地老百姓说有时候需要烧掉三支蜡烛才能走过这个洞。因为旅途艰难,冯梦龙就记录了自己到任寿宁的日期,那一天是旧历的八月十一日,也就是说,他这一趟赴任就在路上走了两个月。
在寿宁,冯梦龙做了四年的县令。后来清朝的福宁府知府李拔(此时寿宁已不归建宁府管,划归福宁府管)在修订地方志的时候,评价冯梦龙在寿宁“政简刑清,首尚文学,遇民以恩,待士有礼”,也就是说冯梦龙处理政务简明扼要,不给老百姓增加负担;处理案件清楚明白;同时重视当地的教育教化;对当地老百姓很好,对读书人也很尊重。冯梦龙当时有个朋友叫做徐【见图1】,是福州布衣文人同时也是藏书家,他评价冯梦龙是当时福建57位县令中工作做得最好的、最有才*,但是也是最清闲的。他这个评价很有趣,要想做到最清闲,当时就是不要乱作为,不要去给老百姓增加额外的麻烦,更不要动歪念头去搜刮民脂民膏,有空就读点书写点文章,所以冯梦龙这个官做得很清闲。
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