彘字中箭的野猪
《说文解字》:“(彘)豕也,后蹏[tí](同蹄)发谓之彘,从彑矢声;从二匕,彘足与鹿足同。”《说文解字注》:“(彘)豕也。与豕篆下彘也,为转注。后蹏废谓之彘。废、钝置也。彘之言滯也。豕前足仅屈伸,后足行步蹇劣,故謂之废。从彑,从二匕,矢声……彘足与鹿足同,说从二匕之意也。鹿、㲋[chuò]、能足皆从二匕。”
在许慎眼中,彘字中的“比”,与鹿字中的“比”一样,原因是野猪与鹿的蹄子是一样的,所以都有比字,而彘字中的矢字只是表音的,并没有其他实质意义。实际上,彘字甲骨文是一只中箭的野猪,与后蹄没有什么关系,更不是《说文解字注》所谓的“后蹄废谓之彘”。
彘字演变(《字源》)
因此,许慎把豕字解释为彘字是不完全正确的,或者说,豕字是常态的野猪,彘字则是被箭射中的野猪,二者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
3、豖字,读作chù,楷书构成是从豕从丶。
豖字演变(《汉典》)
《说文解字》从秦小篆字形进行解析:“(豖)豕绊足行豖豖。从豕系二足。”《说文解字注》:“(豖)豕絆足行豖豖也。豖豖、艰行之皃。孟子曰:‘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赵曰:‘招、罥[juàn]也。按罥之谓绊其足。经文招字与豖古音相近。招之即豖之也。此猶州吁即祝吁。从豕系二足。系当作係。此从豕而象形也。”
《字源》从甲骨文字形分析认为,“(豖)会意字。像公猪被阉割,生殖器(小短画)与腹部断开,表示去势之义。甲骨文‘豖’与‘豭’字的区别很小,即小短画是否与身体分离,所以常常被误认为‘豭’字。”
不论是《说文解字》,还是《说文解字注》,都受到豖字秦小篆字形的影响,正所谓“望文生义”。只是此文非彼文,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豖字甲骨文字形(《汉典》)
豖字甲骨文字形,似公猪的生殖器被切断离开身体的样子。因此,豖字的本义是阉猪,又叫劁猪。阉猪的目的,是为了使猪失去性功能。阉猪的时机,是在猪还没有发育阶段。经过阉割之后,不论公猪母猪,都不会再发情,只管进食和长膘。阉猪长得快,肉质也比未阉割的猪好,饲养者可以得到更多的猪肉,卖更多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