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诺贝尔奖项陆续揭晓,这是一年一度的科学盛事,不仅引起全世界的瞩目,同时又一次戳到了中国科学迷的痛处:如无意外,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物或医学奖项的名单里,照例不会出现中国科学家的名字。
而在自1901年起的120年间,全世界共有622位(人次)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其中绝大多数为欧美籍,日本科学家也占了21位,中国科学家仅屠呦呦一人!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
有朋友会说:不对呀!你漏了杨振宁、李政道、高锟、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和钱永健,他们可都是中国人!嗯,你讲的有道理,只是这些人全都是以美国科学家身份获奖。
为什么中国科学家得奖少?到底是咱中国人天生比人家笨呢,还是有别的什么原因?这还真值得说道说道。
首先,咱中国人不比人家笨,相比之下更能吃苦,大家对此都有共识。单就杨振宁来说,就有人认为他是“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至少也“与爱因斯坦比肩”。国际上只要举办奥林匹克物理、数学、信息学竞赛,拿一等奖的基本都是中国孩子,那二等奖三等奖虽说是外国队,里头也不乏黑头发黄皮肤的华人面孔。这至少说明从智商与拔尖人才培养上,咱们不落人后。
拿不到诺贝尔奖,一方面与国情有关,另一方面也跟诺贝尔的评选机制不无关系。
中国学生国际奥林匹克竞赛获奖是常态
诺贝尔奖是因瑞典科学家、商人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遗嘱设立,从他委托遗产的收益中每年拿出一部分,颁给“前一年给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人”,其中自然科学奖项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或医学三大类。每类获奖者可以得到(瓜分)900万瑞典克朗(666万人民币)奖金、一枚金质奖章和一张证书。钱不少,但与金钱相比,科学家更重视其背后的荣誉,因为这相当于全球科学界的最高认可。
诺贝尔奖牌
这一“认可”来自于瑞典皇家科学院的5位科学家加上院长,这6个人觉得你行,你就行。生物学或医学奖的评选评估阵容要大一些,他们是来自于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的50位教授。
你可能会说,既然评委都定了,咱们就往瑞典皇家科学院投论文,申报诺奖,投得多了,得奖的概率自然就更大嘛!
对不起,门都没有!人家不接受毛遂自荐。
你哪怕觉得自己的成果很了不起,是造福全人类的,你在你国家甚至全世界都很有名,要想得到这666万块钱,也得有人写推荐信才成。写信的人有讲究:他需要是评选委员会的委员或者委员特别邀请的人;以前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人;或者评选委员会认为很有名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