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杨振宁是“圈内人”
这一下子就把能得奖的圈子画到了很小——简单说就是——你得有“关系”。打个比方: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在量子物理学界有颠覆性的影响,但依然还是有许多科学家不服气。谁举荐了李、杨二人?美国“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是他们俩的老师,是他给瑞典皇家科学院院长写信,力荐自己的得意门生角逐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
多少科学家穷尽毕生精力搞基础科学研究,他们的成果举世瞩目,但到死都盼诺奖而不得,而“宇称不守恒”理论的提出仅仅一年不到就拔得头筹,这与奥本海默的个人威望不无关系。按照诺贝尔奖的推荐与评选机制,你要是在它的朋友圈里,恭喜,你可能获得提名。如果这个圈子里的人不认识你,或者不管啥原因不认可你,那就很抱歉了。
一般来讲没有谁能提前知道自己被提名(除非他悄悄告诉你),因为按规定提名名单要严格保密50年,大多数人至死都不会知道自己有没有上榜。
圈子里没人,这是中国科学家极少拿奖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内在的:不那么重视。
中国科学家钱学森突破阻力回国
1949年之前,中国一穷二白,国力无法支持大家搞理论科学研究,都饿着肚子呢!于是有大量的科学人才远涉重洋去欧洲、去美国留学,同时也将科学研究成果和荣誉留在了那里。1949年之后,我们开始重视科学,但国家的发展最需要的还是搞应用科学研究,要把科学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加强国力,促进工农业发展,努力改善人民生活。
几十年来中国涌现出许许多多杰出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于敏、袁隆平、黄大年、刘永坦......他们将科学研究的成果书写在华夏大地上,却鲜有谁为了诺贝尔奖去埋头搞理论。道理很简单,科学理论研究是基础,它很难在短时间内创造收益,而我们国家的发展强大需要导弹、卫星、核武器,需要水电站、核电站,需要方便安全的通信,需要打更多的粮食,需要让人民吃饱穿暖。而应用科学的成果很难获得诺贝尔奖。
袁隆平解决了吃饭问题
爱因斯坦1905年提出“光电效应”理论,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凸显出理论物理的重要性。然而今天我们广泛应用的光伏电池,却是来自于1884年查尔斯·弗里茨(Charles Fritts)的发明,以及其后无数科学家在此基础上的不断改进。弗里茨得过诺贝尔奖吗?并没有。事实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统一场理论、玻色-爱因斯坦冷凝态、质能方程等等对现代物理学有指南针作用的科学理论,也通通没有得到过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