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主持:江苏 王淦生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司马迁写《屈原列传》,在叙事中穿插议论,并在文末以“太史公曰”总结,直接发表对人物的看法和评价。
请借鉴这种叙议结合的写法,揣摩《苏武传》一文中班固对苏武的认识和评价,尝试以班固对待人物的态度,用“我看苏武”作副标题,写一则不少于800字的历史人物评论。
【写作指导】
该文题要求借鉴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在叙事中穿插议论,并以“太史公曰”直接发表对人物的看法和评价的写法,以班固的视角,写一则关于苏武的人物评论。应注意这则评论不能随意评,而是要“揣摩《苏武传》一文中班固对苏武的认识和评价”,所以写作时应当注意结合《苏武传》一文内容,并仔细揣摩班固对苏武的评价。
班固曾说:“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班固之所以在《汉书》中为苏武立传,主要就是为了歌颂苏武坚守使命、誓死不降、为国效忠的民族气节。苏武是否投降,影响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际遇,更重要的是作为大汉王朝的使臣,他身上具有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使命——苏武代表的是大汉王朝的气节,如果他真的选择了投降,就意味着大汉王朝的所谓气节在凶顽的匈奴面前不堪一击。
所以,在评论的时候要突出苏武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不畏强权,不惧死亡,坚守崇高的民族气节这一点。如他不为富贵所动,面对卫律马畜弥山、李陵千金封侯的诱惑,他无动于衷;他不受威逼所迫,面对卫律举剑恐吓,他不屑一顾;他不怕恶劣环境,选择啮雪吞毡,杖节牧羊,直至须发皆白,节旄尽落。文章要表现出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写作这则人物评论时不必模仿太史公的口吻,只要以司马迁评价人物的风格、以班固对待人物的态度去评价苏武即可,最好还是写出自己的特色。
【佳作示例】
丹心照青史,赤诚映日月
——我看苏武
■江苏盐城景山中学 王彦博
如何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我们首先会看这个人给后世留下了什么。比如屈原,即便我们不了解他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至少知道他有一部《离*》光耀千秋,是文学史上的瑰宝;比如嬴政,时间的浪涛冲淡了他苛政的恶名,万里长城、统一中国成了他的代名词,成了树立在人们心头的丰碑;比如秦桧,纵然他在书法上颇有造诣,但这无法抵消他投降卖国、陷害忠良的罪恶行径……人的价值,在于他给后世留下了什么。如果他创造的价值有正有负,那就要看二者相抵之后的值是正是负。
苏武留给后人的是什么?是一颗丹心,是满腔赤诚。
提到苏武,我们最先想到的是“苏武牧羊”这一典故以及由此衍生的传说和戏曲。作为一名大汉的使臣,他选择了用19年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去荒无人烟的贝加尔湖畔放牧。牧羊,是匈奴人对这位不屈的汉朝使节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就像希腊神话中众神对西西弗斯的惩罚——让他将巨石推上陡峭的高山,可每当他用尽全力将要把巨石推到山顶时,石头又会从他手中滑脱滚回山脚,他需要再一次将石头推上山顶,如此循环往复。而匈奴对苏武“羝乳乃得归”的允诺,岂不正如西西弗斯所遭受的推石上山的惩罚?
这是一种生不如死的惩罚——因为没有希望的生,未必胜过痛痛快快的死。在下属助匈奴谋反势力反匈归汉的事情败露之后,苏武曾想到过死,想以死来逃避侮辱,于是“引佩刀自刺”。但在被救活之后,他不再选择这种一了百了的逃避方式,而是“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他要以不屈的生命活出一位大汉使者的尊严!
在这孤独、饥寒、绝望的19年中,他有许多机会可以摆脱困厄、平步青云,坐享“马畜弥山”“千金封侯”的生活。卫律的策反、李陵的劝降,给了他一次次“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机会,但他的回应是对卫律“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的痛斥,对李陵“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的拒绝。铮铮铁骨,顶天立地。面对眼前这挺直的脊梁,两名叛臣无言以对,措颜无地!
热爱祖国,从来不需要任何条件。在大汉,苏武并没有多高的官位;出使匈奴后,兄弟先后因故自尽,母亲亡故,妻子改嫁,子女失散……在一般人看来,大汉对他来说早已经无可留恋。但苏武依然坚守大汉使臣的身份,忠心不改,赤诚不减。其一腔忠诚,天地可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每一个中华儿女还能记住“苏武”这个名字,只因他有一颗丹心、满腔赤诚。千百年来,他一直活着,活在人们的心里,这是一位爱国者应得的待遇。
【亮点直击】
这篇习作最大的亮点,就是将苏武的事迹放在一个特定的背景下考量——在“羝乳乃得归”的全无一丝希望的环境中,在妻离子散、母亲亡故、兄弟自尽的情况下,苏武依然坚守人生的底线,坚定爱国的信念,始终心向大汉,忠心不移,这更彰显出苏武爱国的无怨、无悔、无条件。这种情怀、这种至死不渝的信念,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挫而弥坚的根本原因。
困境中的坚守,绝望中的执着
——我看苏武
■江苏盐城第一中学 王大淦
苏武的伟大,不仅在于他对大汉的坚守,更在于他在困境中的坚守,尤其在于他在完全绝望的困境中的坚守——这种坚守,已升华为一种信仰,一种以生命和灵魂寄托的信仰。
有这样的信仰存在,中华民族就不会覆灭;有这样的信仰存在,中华民族的每个成员就能跨越时空血脉相连。
苏武,并非皇亲贵胄,而只是汉朝的一位普通官员。但是,当他身陷敌营,成为异邦手中的一枚棋子时,在对手(包括曾经的同僚和朋友,而今的帮凶与说客)面前,他身上的民族气节便立刻迸发出来,凛然不可侵犯。
在遥远北方的苦寒之地——“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开启了他“羝乳乃得归”的绝望的牧羊之旅。这时,与他相厮守的是他手中的那支汉节。他“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他要以此警醒自己:我是大汉的使节,我的形象就是大汉的形象,我的精神就是大汉的精神……也许他心中明白,自己的身体再难逃离这片荒漠,但他的心永远属于遥远的南方,属于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那里有他的母亲、兄弟、妻子、儿女。
可是,随后他再遭重创——他从昔日的朋友和同僚、今已投降匈奴“千金封侯”的李陵口中获悉:自己的母亲亡故、兄弟自尽、妻子改嫁、子女存亡不知……大汉,已经完完全全成了他的伤心之地!他对大汉执着坚守,而从大汉传来的,却是他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消息。
难能可贵的是,在苏武身上,民族大义完全战胜了其他情感。请听他对前来劝降的李陵的铮铮誓言:“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民族大义,压倒了儿女情长;忠君报国,是他人生的第一准则。
这是一种困境中的坚守,是一种绝望中的执着。回首历史,多少华夏儿女就是以这样的精神和操守在中华史册上留下了一页页绚丽的篇章。所以,才有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绵延不绝。
人之为人,不能仅仅为物质、为享受、为地位、为苟全人世而活,人是要有精神和气节的;人之为人,也不能仅仅为自己而活,而要时时处处想到自己的民族、自己的祖国。在这一点上,苏武是后人的榜样。在身陷敌营之后,他没有像卫律、李陵那样以节操换官位;在得悉自己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之后,他没有失去理智投入匈奴的怀抱,而是依然坚守着民族气节和道义良知,不向凶残的敌人、恶劣的环境、内心深处的苦痛绝望屈服。
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不屈的苏武,是每个中国人心目中的大丈夫,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楷模!
【名师评点】
文章重点抓住苏武“困境中的坚守,绝望中的执着”这一点,揭示了他身上崇高的民族气节、不屈的抗争精神。文章借对苏武在遭遇匈奴的摧残和家庭的变故这两大考验下表现出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忠君爱国的思想的分析,表达了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苏武这样的英雄前赴后继才能生生不息的观点,赞颂苏武乃孟子定义的大丈夫,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