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苏武传》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身为汉使的苏武,北上匈奴与敌国进行交涉。不过,由于当时大汉的国力衰微,以至于,作为使者的苏武遭到羁押。匈奴威逼利诱,胁迫苏武归降。然而,苏武始终不肯就范,哪怕被流放到北海,可他仍以汉臣自居。在二十年的时间里,他靠食用野果、化雪解渴、羊毛取暖的法子,挨过了一个又一个严酷的冬天。苏武的人生,诠释了何为气节,何为操守。
时隔多年,匈奴人才想到北海还有个硬骨头老头。
当时,汉匈之间的关系已经没有先前那么紧张了,所以,苏武得以被释放,回到了他心心念念的家乡。当年,出使匈奴的他意得志满,雄姿英发。然而,如今的镜中人已变成了须发皆白,满脸褶皱的垂暮老者。对此,李白有诗云:
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
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
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
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
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能让李白这位浪漫主义诗人写下如此萧索文字的,古往今来恐怕唯有苏武一人。
然而,笔者近来在一些论坛上看到了不一样的论调。
一些人认为:苏武当年在匈奴过得非但没有书上描写的那么凄惨,反倒十分安逸。因为,他在漠北地区邂逅了一位当地女子,还娶了这名女子当老婆。结婚以后,夫人还为他诞下了爱情的结晶,并取名为苏通国,也是借名字,表明自己想要回到汉朝的希冀。虽说,草原上景色荒凉,物资短缺,但一家三口每天厮守在一起,倒也其乐融融。
其实,我们在《汉书·李广苏建传》里就能读到苏武牧羊的真实情况。在苏武回到祖国之后,汉宣帝担心他老人家不习惯现在的生活,于是,便派人询问苏武:“您在匈奴生活了这么久,可留下子嗣?”对于这一点,苏武并没有隐瞒,而是和盘托出在匈奴成家的经历:“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
不过,苏老爷子在回到故乡时,并没有把老婆孩子带回来。在苏武回到故乡时,在匈奴已官拜将军的降将李陵,还送了几十头牛羊当礼物,足见苏武在匈奴混得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差,起码能得到同胞李陵的照顾。这也难怪,苏武能在如此严苛的环境下支撑这么多年,在返回汉朝后还活到八十多岁高寿,这在当时是罕见的寿星佬了。
苏武回国后的真实的情况是:
他回到汉朝后,并没享受多久的晚年生活就被自己的儿子“牵连”了,儿子苏元参与党派政变,不仅没成功还把自己和苏武都牵扯了进去。汉昭帝相信,苏元能有此举是一人所为,他的父亲在匈奴19年也没改变自己的初心,所以,皇帝下令诛*苏元一家,苏武只是锒铛入狱。
六年后,汉宣帝即位了,苏武被赦,他赶紧向汉宣帝表明自己的忠心,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在有生之年,看见自己的匈奴妻子和儿子苏通国,于是,汉宣帝便派人去匈奴接苏武的妻儿,不过接回来的只有苏武的儿子,他的匈奴妻子早在苏武回汉朝后不久,便因病不治身亡了。
苏武和匈奴女人生的“混血儿”,最终回到了汉朝,而且还成为了朝廷的官员,虽然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不过生活过得也算滋润......
可以说,苏武的一生命途多舛,遭遇了那么多常人无法承受的痛苦,笔者认为,能支持他一路走来的,除了对国家的忠诚和英雄气概之外,“绕指柔”一定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老婆孩子给予的温暖,即便是苏武这样的钢铁强人想必也很难挨过孤独的夜晚。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在史料中苏武的戏份本来就不多,可偏偏语文课本里还语焉不详,将苏武在匈奴娶妻生子的细节全都遮掩过去了,就像从来没发生过这档子事一样。即便是班固先生所撰的《汉书》,也将这一重要信息省略了,仅留下寥寥数字。
我想,这就是中国人使用了成百上千年的“春秋笔法”了。苏武是道德楷模,所以,“为尊者讳”是理所应当的,在他的传记上删删改改无可厚非,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他老人家的光辉形象,揉不得半点沙子的纯粹人格,更利于政治家宣扬忠义思想。
且看苏武:本来是一个人生活在无比悲惨的恶劣环境中的,每天都在等着国家强大好让匈奴人将其放还,这一过程持续了将近二十年,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矢志不渝,这得是多么强大的心理素质,多么坚定的信仰。
可是,偏偏有人要说苏老爷子在匈奴那边混得不错,非但能得到叛徒李陵的帮助,还能娶妻生子享受天伦之乐,这不是在拆除后人为他搭建的伟大雕像吗?如果,苏武真的是这样,那么,他在匈奴的这十九年还有什么意义呢?
有意义也好,没意义也罢,这就是真实的历史,未经篡改和粉饰的历史。没人能穿越回去,给苏武老爷子上一堂课,告诉他不该娶亲生子,不该活得幸福。况且,就算苏武在匈奴过得不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他二十年来没向匈奴人卑躬屈膝,始终以汉人自居,这份气节本身就是值得赞扬的。至于他在匈奴生活得幸福与否,并不重要了。
参考资料:
【《汉书》、《史记》、《苏武牧羊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