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开始之前,不妨先和潘恩做一个小小的测试?
不做过多的思考!第一时间,说出一个法国作家的名字?
。。。
。。。
。。。
好了,你的答案是什么呢?
会是雨果吗?
考虑到前不久发生的巴黎圣母院着火事件,法国大文豪 雨果 也因为他的作品《巴黎圣母院》频繁地出现在了热点中心,尽管潘恩料想鲜有人真的会因为这次不幸的意外而决定去拜读雨果先生的作品,但如果你第一个想到了他,潘恩猜测你大概是个非常关注时事热点的读者?
失火的巴黎圣母院
还是说你想到了 巴尔扎克,福楼拜 抑或是 司汤达?
这些名声显赫的小说家们都在法国枝繁叶茂的家族树中占着最最闪亮的位置。巴尔扎克有“现代法国小说之父”的美名,福楼拜先生则被誉为“自然主义之父”甚至是“新小说之祖”,司汤达更是用一本《红与黑》把现实打得稀碎。如果你想到的是这几位作家,我想你是对阅读有一定热诚的,至少对文学有所了解。
还是说你想到了萨特,加缪以及普鲁斯特等等等等,这样的话,潘恩就有些犯怵了,显然读者对于文学有着不浅的认识,这般的话如果潘恩说到了一些愚蠢的东西,方便的话还请直接指正出来,毕竟这个头条号也只是潘恩自己仅有“一滴水”才学的好为人师之作,能够作为砖石引出明玉也不为有些价值。
当然,如果没有能够想出一个法国作者的话,我只能说,你可真不是一个小机灵鬼啊!抬头看看文章的标题,还没想到?你猜猜大仲马是哪国的作家?
大仲马
亚历山大·仲马(Alexandre Dumas,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人称大仲马,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各种著作达300卷之多,以小说和剧作为主。代表作有:《亨利第三及其宫廷》(剧本)、《基督山伯爵》(长篇小说)、《三个火枪手》(长篇小说)等。
大仲马信守共和政见,反对君主专政。先后参加了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推翻七月王朝革命、加里波第对那不勒斯王国的征战等活动。2002年,大仲马去世132年后遗骸移入了法国先贤祠。
大仲马小说大都以真实的历史作背景,情节曲折生动,往往出人意料,有历史惊险小说之称。结构清晰明朗,语言生动有力,对话灵活机智等构成了大仲马小说的特色。大仲马也因而被后人美誉为“通俗小说之王”。
——百度百科·大仲马词条
当然除此之外,大仲马大概属于潘恩认为最最法国人的法国作家了。当然潘恩知道单单因为一个人的国籍就对一个人的性格、行为和其他的种种因素做出判断是有失偏颇的,但是我们都承认吧。在我们的心里对于每一个地方的人都有着一些刻板印象。至少潘恩是这么认为的,小到邻里乡村,大到世界各国,我们会对每一个认识到的国家的国民有一些基础的判断,这样并不友好,但是属于人之常情。
文章开头的想测试潘恩也不是没头没脑得让你们做的,潘恩是好奇你们会不会是通过哪一个特殊的气质将你脑海里的作家和他所拥有的国籍联系起来的呢?我们都知道雨果、萨特等等是法国作家,只是在记忆中你是怎么把这两项联合在一起的呢?对于潘恩来说,大仲马这个名字就是闪烁着“法兰西”的光芒驻扎在我的脑海中的。
基督山城堡
再一次,快速测验,法国人是怎么样的?
浪漫?优雅的举止、晦涩的语言和对美食的挑剔。
慵懒?优雅?甚至是懒散?
在潘恩这只需要用简单地三个字回答,那就,没错——大仲马啊。
众所周知的是大仲马是著名的小说《基督山伯爵》这部作品的著作者。而该小说的巨大成功使大仲马成为世界顶级小说家。
猜猜看他拿着这本书成功地报酬做了些什么?
他给自己盖了一所豪宅,并且就把它叫做基督山城堡。
城堡建成之后,大仲马夜夜笙歌,派对不断。据说在建成当天的宴会上,起码有六百多人前来祝贺,大概来了巴黎的多半名流。更加让人惊奇的是,这种盛况持续了好几年。每天食客如云,高朋满座。其中许多人,大仲马连姓名都不知道,可见他的气派多么豪爽。
据说在城堡里还放置着一尊雕刻的半身像,雕像的主人自然就是大仲马本人了,上面还写着一句话:我爱爱我的人。
这多么法国啊?不是吗?放纵娱乐,才算出众,夜夜笙歌又持才自傲。当然尽管潘恩再欣赏大仲马,本文的终点还是在“挖掘”他的黑历史上,所以记下来我们就回到正题吧。
“通俗小说之王”是一个人还是一个集团?
枪手
奥古斯特·马盖是大仲马的写作助手,甚至很多时候亲自为大仲马捉刀,大仲马本人拥有多位写作助手。
大仲马和奥古斯特·马盖曾在1840年代席卷巴黎文学圈,奥古斯特·马盖一般会向大仲马提供一份手稿,很多时候大仲马所要做的就是署上自己的名字。他们以这种方式出版了10多部小说和剧本。但到了1858年,始终得不到名分的奥古斯特·马盖终于没有耐心了,他把老板告上了法庭,要求给予自己名分并分享作品带来的权益。奥古斯特·马盖只获得了经济补偿。虽然大仲马承认,奥古斯特·马盖给了他很多写作上的帮助,但他坚持认为作品乃自己一人完成。其实在大仲马死后,文学界对这位受人民爱戴的作家一直很暧昧,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大仲马是“枪手文学”和“商业文学”的代言人。
大仲马一生创作了250余部小说,但这些作品并非全部由他独立创作和完成,他身后还有73名创作助理,马盖只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对于大仲马和马盖关系的复杂性不少作品都有分析过,《另一个大仲马》则有这样的描述:当马盖向大仲马终于不满地地表达他需要更多的利益时,大仲马以他在双方的合作中的主导性作用为由严词拒绝了。官司过后。可马科真的离开了,大仲马又变得很不自在,他希望而且确信马科会回到他身边。
才子有罪,才子风流
戏剧·茶花女
情人
说到大仲马,自然要谈起小仲马了。大仲马生性风流,在对待爱情这一问题上,大仲马始终不专一,因此大仲马一生有很多女人,其中小仲马的母亲就是大仲马的情人之一。风流也算不上是什么大罪,只是当有一个同样出名的儿子之后,大仲马作为一个乐于交友的大文豪,在对待不爱的情人方面实在是让人咋舌。
小仲马最初的回忆记载于他的话剧《克洛德的妻子》(1873)的前言之中:那是在他母亲卡特琳娜·拉贝的家里,当时的意大利人广场(21世纪叫布瓦埃勒第安广场)一幢房子的阁楼里。他的父亲正在儿子的哭叫声中写作,突然抓起孩子,扔到了房间的另一端。
除此外之外,大仲马成名之后。这位趾高气扬的年轻的剧作家下决心遗弃他的妻子和儿子。他借口乡下空气好,把他们母子两人安置到一个叫做帕西的农村里去了。不论生活条件多么艰苦,小仲马还是在那儿成长起来了,心中充满着对他天才父亲的崇敬之情。而这时的大仲马又还在哪个女人的温柔乡里温存着。
小仲马七岁的时候,大仲马决定承认他这个私生子了。尽管小仲马的母亲尝试把小仲马藏起来,大仲马通过打官司的方式还是拿到了他的抚养权。你以为他打算尽责了?同年大仲马正和贝尔·克莱尔塞梅尔打得火热,于是把七岁的小仲马送进了寄宿学校。
小仲马起先被送进圣日纳维也夫山的伏蒂埃寄宿学校,后来又转到布朗什街的圣维克托寄宿学校。小仲马对这两个寄宿学校的生活的回忆都是很可怕的。他最后一本小说《克莱芒索事件》中提到了他和母亲分手时心中的痛苦和在寄宿学校中他的同学们对他这个私生子的歧视和虐待。
在《克洛德的妻子》的前言中,小仲马还提到了,在寄宿学校里由于不堪侮辱而不得不与人打了几次架;也在这段时期,这个年轻人的性格逐渐形成了:对人记恨,冷漠,怀疑;厌恶妓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