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生的斗争)
这压制得久了,就有人反对啊!一看皇帝胡作非为,东汉儒生们纷纷引经据典寻思对策。
这其中最牛的就是荀爽,他编撰了《易传》,找寻合理推翻皇权的学术依据,诉求统和儒生。
这研究来研究去,还真就研究出了理论依据出来,跟五行八卦有关。
这研究成果太过晦涩难懂,就不多说了。
简言之就是,仁人君子上位治理国家才是正确的,如果被行为不端的皇帝、宦官、不法豪族窃取了位置就是不对的。
这群人就是“群阴”,要把他们赶下台,这样天下才会太平。
这话吗,其实就是车轱辘话,用一种合理的解释,将玄乎的谶语自圆其说,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那么这话为何能流传深远,让人信服咧?因为当时的人信谶纬之学啊,而且舆论引导人信啊!
荀爽和他的《易传》在东汉末年广为流传兖州、豫州都有支持者。这兖州和豫州是当时世家大族的根据地。
比如,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就是豫州大族,他们就受到了荀爽思想的影响,对皇权的权威很不在乎。
这也能解释袁绍起兵后,对董卓立的汉献帝特不感冒,寻思扶持幽州牧刘虞为帝的因由。因为皇权在这群人看来,本就不算什么,你失了德行,被推翻是应该的。
而荀彧是什么人?答案是荀氏人啊,自己家人研究的学问,他能不知道?
相较于自家人荀爽搞理论研究,拥有济世之才的荀彧则用行动去践行自己的思想。
当时的汉朝啥情况,按照曹操诗词的说法就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一出董卓乱政,还有后来的李傕、郭汜之乱,让关中沃土成了人间地狱。
民生凋敝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
这样的状况让不少人寻思,汉朝极端腐朽了,应该被推翻。
可是灭了汉朝的事情真就能好吗?因为皇权的无序扩张,才是动乱的根本啊!
(理想主义者)
寻思完这一切之后,荀彧出山了,他的理想和做派相对很简单,一句话就能说透。汉朝虽然腐朽了,不堪了,但名分和大义还在,是拯救天下的口号,是合法性的助力,需要接力打力,然后用另一种力,去中和汉朝的恶,这股力量就是天下仁德的士子之力,只要这群人掌握了舆论高地,成了规则的制定者,成为了皇权的遏制者,这个天下才能好。
这概念偏理想化,如果非要套用的话,跟后来幕府将军和日本天皇,或者说跟东晋时代的皇族世家共治类似。
是一种用防范极端的方式,用权力制衡的行政模式,完成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个理想的最终目的不是拯救汉朝,而是拯救天下万民!
有了这想法,那么谁才是最合适的合作者咧?
袁绍不重视汉朝,他不是。
反而是一直打着忠臣旗号以“汉征西将军曹侯”,为梦想的曹操更合适。
因为他曾经也是一个有理想的人。
这理想的证明,除了讨伐董卓时的不计得失之外,也有儿子的名字为证。
曹操给自己的儿子曹丕、曹彰起名字的时候,用的表字都很有意思,一个是曹子桓,一个是曹子文。这从侧面表达了曹操做齐桓公,晋文公的心愿!
那一刻的他,人生目标是成为一个收拾汉朝残破时局的霸主,而不是一个新皇帝。
这理想,就跟荀彧很契合啊!
契合了之后,荀彧就投奔了曹操,然后成了曹操事业的最大助力。
(志同道合)
荀彧的身份太显赫了,而且能给曹操他梦寐以求的帮助。当时的天下是世家大族的天下,书籍的昂贵让天下人才多处于士族之中。
可曹操啥身份,一个阉宦家庭的浊流,天然跟士族清流不共情,反而是对立面。
荀彧的到来,解决了曹操最大的问题。
作为士族领袖的荀彧,只要出马,人才不是纷至沓来吗?
在他的引荐下,关中、关东地区无数的人才都来了。颍川荀氏的荀攸和荀悦,钟氏的钟繇、陈氏的陈群、郭氏的郭嘉,还有寒门赵俨、杜袭纷纷加入曹操麾下。
后来的郗虑、华歆、司马懿、王朗、严象、韦端,也是荀彧提拔的。
这群人要么是名士,要么是干才,一个个都才华绝顶,为曹操建功立业,成了曹魏集团中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
人才,就是荀彧带给曹操的第一个帮助。
随后,荀彧又用自己的理念,让曹操获得了第二个助力,这就是汉献帝。
奉迎汉献帝之前,曹操属于袁绍关东士族联盟中的一员。
当时袁氏内斗争夺盟主地位,袁绍成了盟主,跟袁绍关系不错的曹操获得袁绍扶持,收获了兖州,也在袁绍帮助下击退了吕布。
可随着时间的发展变化,中原群雄一个个凋零,剩下的仅有袁绍和曹操。
曹操的实力完全比不上占据四州之地的袁绍。如何弯道超车?
荀彧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奉迎汉献帝。
关东军阀同盟首脑的袁绍,对汉献帝这个关西军阀董卓拥立的帝王一直不感冒。
让曹操奉迎汉献帝,其实等于让曹操背叛关东同盟跟袁绍成为死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