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事变之前,清政府建立了10万人新式陆军, 武卫军。
由于义和团事变,八国联军大举进攻,除了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在山东保存完好以外,其余几支武卫军都被打垮。
庚子事变后,满清政府深感国内局势混乱,国外列强不断入侵,又重新编组了新军。
1906年,新建的陆军部拟订了全国编练三十六镇的计划。
至1911年清亡时,共计成立十四个镇、十六个混成协、禁卫军2协,以及几个独立标、营。
而新军战斗力最强的,主要是以袁世凯武卫右军为基础,训练的北洋六镇,这也是后来北洋军阀的摇篮。
另外,就是当年张之洞在湖北编组的湖北新军。
张之洞早在1894年就组建过新式陆军自强军,湖北新军的战斗力也很强,素质很高。
此次新式陆军,同以往的清军有很大不同。
甲午战争期间,清军是拿着西洋武器作战的封建雇佣军,训练陈旧不堪,军官根本不懂西洋战法。结果,他们被完全西化的日军打得落花流水。
而武卫军,就比之前的清军厉害多了。他们装备了很多更先进的西洋枪炮,还聘请西洋教官进行训练。然而,武卫军仍然只是学到了洋人军队一些皮毛,主要是军官素质差,导致军队指挥非常差劲。庚子事变中,武卫军的武器和八国联军没有代差,但军官指挥混乱,根本不是七拼八凑洋人部队的对手。
此次新军和以往都不一样,采用类似于日军那种完全西化,尤其重视军官的培养。
但是,当年老百姓文化程度很低,能够学好西方军事的人,基本都是有新思维的知识分子,很多还有留学经历。
满清制度从根本上的腐败和残暴,只能迷惑无知的愚民,对于这些知识分子是无效的。
况且,国破家亡的惨状,稍微有血性的中国人就无法容忍。
同盟会大量安插干部进入新军,进行反清宣传,准备进行兵变。
很快,这些新军军官普遍接受了革命思想,由此新军成为革命的主力。
后来分析,1911年武昌首义是新军起义,然后响应的陕西、湖南二省,是新军起义。接下来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山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也是新军起义。除上海、广东、广西辛亥革命起义是以民军商团为主之外,其他各地起义均为新军起义为主。
辛亥革命也可以说是新军大起义。
其中,尤其湖北新军最为革命化。
湖北新军中,有着不少留日的军官,这些人很多就是革命党或者同情革命党。
而渗透湖北新军的革命党,主要是共进会及文学社。
尤其是1908年共进会首领孙武回到武汉后,在新军中有很大的发展,且在1911年同文学社一同行动。
1911年7月,宋教仁、谭人凤在上海建立同盟会中部总会,共进会派居正参与,服从同盟会的领导。
由此,共进会和文学社,成为同盟会全国起义的一部分。
在辛亥革命之前的1911年,四川爆发了保路运动。
成都数万群众在四川总督府门口请愿,被总督赵尔丰下令开枪,当场打死32人,伤者无数。
一时间,四川民众震怒,在同盟会领导下开始四处起义。清政府失去对四川局面的控制,惊慌下免除赵尔丰职务,紧急命令端方率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
清军兵力捉襟见肘,端方带兵走后,湖北地区已经没有其他部队能够增援。
武汉清军的防御非常空虚,是起义的绝佳时机。
在1911年9月,文学社和共进会开始酝酿武昌起义,同盟会也尽力给予支持。
在武昌起义之前的10月,文学社和共进会要求同盟会领袖“黄兴宋教仁来鄂主持大计”。
可惜,黄、宋都是被清政府通缉的要犯,进入湖北哪有这么简单。
直到起义爆发,这两人都没有来得及赶到。
10月9日,孙武在汉口俄国租界研制炸弹时,不慎发生爆炸,孙武受伤不轻。
俄国巡捕赶来查看,孙武和同志们及时逃走。孙武斗争经验丰富,立即下达起义的命令。
与此同时,湖广总督瑞澂也大肆抓捕革命党,一共抓住32人,当场*死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3名革命党骨干。
见情况危急,革命党只能背水一战,冒险起义。
共进会总代表、新军工程营班长熊秉坤等人紧急讨论,决定立即在10日起义。
由连长吴兆麟为起义军临时总指挥,熊秉坤为参谋长。
9日晚上,新军中的革命党,基本收到起义的命令,开始做准备。
晚上7点,支持满清政府的排长陶启胜发现:共进会会员班长金兆龙与士兵程定国抱着步枪睡觉,身边还有一盒子弹。
根据军营的纪律,士兵不得随意携带实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