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考场舞弊怎么处罚,古代科考舞弊案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4-06-27 09:11:23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自隋代至清末延续了约1300年。

科举是平民入仕当官的唯一渠道,一旦金榜题名可谓“鲤鱼跃龙门”,改变命运,光宗耀祖。

古代考场舞弊怎么处罚,古代科考舞弊案(1)

十年寒窗之苦累自知,无奈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激烈。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于是一些考生难免运用歪门邪道应试。

科举制度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随之各种作弊手段也应运而生,技术发明五花八门。

与现代相比,古代科举考试的作弊手段大同小异,除了没有现代电子科技手段。

古代科举考试的作弊手段主要有几类:

第一类,贿买考官。

也即打通关节,贿赂主考官,评判个好成绩。有的未雨绸缪,在考试之前就做好铺垫工作。

当然,有权势、门路者才能做得到。

由于科举制度前期是考试和荐举相结合,因而在唐朝,贿买考官而进行“结朋、行卷”的行为可行性较大。

在唐代科举中,贿买考官是最大的弊象。当时考生的贵族官僚家庭无不行贿托请,以致于很多贵族官僚子弟基本垄断了科举金榜。

晚唐诗人杜荀鹤的文名很高,却屡试不第,由此慨叹道:

“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

但这种舞弊手段毕竟门槛高、难度大、风险大,但是历代一直从未断绝。

古代考场舞弊怎么处罚,古代科考舞弊案(2)

第二类,夹带。

也即将与考试内容相关的资料私藏带进考场。也叫“怀藏(小抄)”。

这种作弊手法简单、便捷,一人即可操作,神不知鬼不觉,因而也是最常用的。至今不绝。

古代科举考试时,可以携带文具、食物、餐具、蜡烛等考试配套工具入场,而且古人服饰繁杂,因而这种作弊手法各显其能。

例如将考试资料藏在衣服鞋袜里,密写在衣物、身体上,或者塞在馒头里。

还有一种叫“继烛”(借用蜡烛作弊):

将蜡烛内部沿引线从底往上掏空,塞入考试资料纸条后,再用蜡油将底部封平,然后带入考场。

在河南洛阳曾经发现一本《五经全注》,被誉为世界之最的微型书。

它长6.5厘米、宽4.8厘米、厚1.5厘米,用宣纸印刷,细丝线装订,有342页,共30万字。书中刊载着与古代科举考试内容相关的《五经》资料。

在南京的江南贡院发现有一本《五经全注》,长5厘米、宽4.3厘米,厚0.7厘米,书上的字如跳蚤大小。

还有一种作弊工具更新奇。唐代时,作弊者用乌贼汁把需要夹带的内容写在裤子的夹层上,然后涂上烂泥巴。进考场后,烂泥巴也就干了,把泥巴抠掉,文字就显现了。

而且据说乌贼汁还有个特点,过一段时间,无需清洗,字迹就会自行消退。

这种办法可真是得了化学科技真传。既便于夹带,也利于自毁证据。

还有一种夹带更高级--飞鸽传书。也即由考生将试题绑在飞鸽身上,放出考场外,场外人答题后将答案用飞鸽传给考生。

这种舞弊手段可谓人与动物的配合典范,是现代考试用无线电高科技作弊的鼻祖。

当然,这种舞弊手段操作麻烦,风险也很大,很容易被人赃并获,作案工具飞鸽被没收。

古代考场舞弊怎么处罚,古代科考舞弊案(3)

第三类,代考。

也叫代笔、替考,也即请枪手。

古代没有摄影、指纹及脸部识别等现代技术,准考证上缺乏照片等详细证明资料,描述不过是“面白”、“身中”之类的模糊词语。

因此只要找到应试高手愿意冒险代考的人,确也可行。

冒名代考在古代有个专称,叫“非正身”,也即不是真正考生本人。

学霸、应试高手自古就有。例如唐朝的温庭筠,对,就是那个诗人,是当时的传奇“枪手”。

《北梦琐言》中记载,温庭筠才华横溢,“多为邻铺假手,号曰救数人也”。是说他考试时经常为邻座考生代作文章,因而被送外号“救数人”。

因而他在层层考试中出名,以致于考官们对他专门防范、监考。

据《新唐书》记载,在唐宣宗大中十二年的会试中,为了防范温庭筠现场替考,考官特地将他的座位安排在门口。温庭筠做完答卷,提早退场,这让考官心里石头落地。

但是事后传出,就在这次考试中,温庭筠竟然“私占授者已八人”,也即帮八个考生完成了考卷!

古代考场舞弊怎么处罚,古代科考舞弊案(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