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三国演义的流行,曹操在大多数人眼中的形象都是阴险、狠辣的枭雄,他的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我们都耳熟能详。
再加上曹操忘恩负义*死吕伯奢一家、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种种行径,曹操在人们眼中都是一个负面形象。
而当时曹魏时期,丧葬传统注重奢华,王公贵族们都会在自己的棺椁中放大量的金银玉器陪葬,而曹操作为一代枭雄、曹魏霸主,他的陪葬品想必应该是穷奢极侈吧。
事实却不是这样的。
曹操的棺椁中连一件金银玉器都没有,陪葬品大多都是铁器和陶器,甚至这些陶器上面连彩绘都没有,就是原本的颜色。
这样比起来,一开始发现的证明曹操身份的石牌反而成了陪葬品中最值钱的东西。
而从后来抓获的盗墓贼那里收缴来的陪葬品,也没有任何一件金银玉器。
这样的陪葬规模,比起当时厚葬的丧葬风气,可以说是非常朴素了。
其实曹操在《终令》中就提到,一定要给自己进行薄葬,不要放置贵重的陪葬品,如今曹操的陵墓摆在眼前,人们不得不相信,曹操原来真的是一个十分简朴的人,和想象中的穷奢极侈相去甚远。
从根本上来说,古代的帝王将相喜欢厚葬,是因为他们相信所谓转世轮回,希望自己死后到了阴间也可以继续享乐,即使很多朝代民不聊生,他们还是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来实行厚葬。
而曹操打破这一传统,是十分有胆识的,足以证明他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体恤了苦难的百姓。
而接下来对史料的详细考察更是得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结论: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七十二疑冢”!
我们听到的关于曹操设立七十二疑冢的传言,基本都是来自于明朝诗人陆深写的一首诗《疑冢》中的句子:疑冢七十二,冢冢浑相似。而这句诗事实上是没有任何史料依据的。
潘伟斌翻阅了大量古籍,发现曹操在《终令》中已经将陵墓的位置写得非常详细,称之为“高陵”,而更加具体的位置在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中也有记载:西门豹祠在县西十五里,魏武帝西陵在县西三十里。
其中描述的这个地方在距离邺城故址15公里左右的地方,和如今发现曹操墓的地方完全一致。
而曹操的葬礼举办全过程,都在曹植的《诔文》中有所记载,人们传的神乎其神的七十二疑冢以及曹操的棺椁往四面八方分别抬走的情况,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这个发现让潘伟斌大为震惊,他将这个发现详细地写在了自己的学术论文《再论曹操墓》中。
原来七十二疑冢也是谣言,这么看来曹操并非完全的小人,相反他竟是一个不怎么在乎形式、看透死亡的人。
而所谓的疑冢、奢侈的陪葬品,都不过是人们基于刻板印象和传言对曹操的无端揣测罢了。
结语2006年发现的曹操墓,让全国考古界都为之振奋,而随着曹操墓的发现,许多问题的答案也浮出了水面。
简陋的陪葬规模、十分具体的方位,这些发现让所有人都感到十分意外。
原本刻板印象中冷酷无情、阴险狡诈的枭雄,实际上却是一个不注重形式、相当朴素节俭的人。
所以曹操墓的发现,不仅仅是考古学的重大突破,更是人们真正走近曹操、了解曹操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