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圣旨,相信很多人的脑海里立马想起的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在影视剧中,圣旨的颁发往往都是极其威严的,除了由一群太监宣读外,圣旨的内容也大多打着官腔,文绉绉的。但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总有那么一些特例独行的存在,或奇葩,或搞笑。但在这些令人眼前一亮,哈哈大笑的圣旨背后,往往还有着更多的历史故事,通过对这些奇葩圣旨的解读,可以了解其背后更多的历史。
简单言之,在我国古代 , 帝王颁发的命令 、文告统称为“诏” ,包括册文 、制 、敕 、诰 、策令 、玺书 、檄 、谕等 。早在西周已有“诏告文书”的记载 , 秦汉定制 ,历代相沿 。《史记·秦始皇本纪》 :“命为制 ,令为诏” , 凡皇帝需宣示百官 , 诏告天下者的命令文书 ,均依其内容“制辞” ,以天子之言诏示天下。因此,诏书的概念在我国由来已久。
成吉思汗_图
(一)
成吉思汗发给丘处机的一道圣旨是我们今天提到的第一道,成吉思汗在圣旨中说道:
“宣差都元帅贾昌传奉成吉思皇帝圣旨:
丘神仙,你春月行程别来至夏曰,路上炎热艰难来,沿路好底铺马得骑来么?路里饮食广多不少来么?你到宣德州等处,官员好觑你来么?下头百姓得来么?我这里常思量着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癸未年十一月十五曰。”
相信很多读者读完以后,都不会相信一代天骄居然也有这样温(基)情满满的话,先是对丘处机的一路行程嘘寒问暖,紧接着连官吏接待是否周全,衣服饮食如何都细心的考虑到了。同时,在这道诏书全文中,丝毫没有提到任何所谓的军国大事,全是些无关紧要的事。尤其最后一句“我这里常思量着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更是透露着两个人之间不平常的情谊,尤其是两个男人之间,好吧,其实大家想歪了,这个时候的丘处机都已经73岁了。
成吉思汗的圣旨_图
很多人可能是通过金庸先生的小说《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对这个丘处机有些印象,在小说中,丘处机是一位侠士,武艺高强,性格豪迈。但真实历史上的丘处机远比小说中的还要强,虽然武功的高低尚不确定,但他的伟大却要远超小说中的那个“丘处机”。
丘处机生于金熙宗皇统治八年(1148年),山东登州栖霞人。他自幼双亲早逝,过着贫苦的生活。但从很小的时候,丘处机就向往着修炼成“仙”,于是19岁的时候,他拜全真道教主王重阳门下,正式出家。
当丘处机担任掌教的时候,全真道进入了鼎盛时期,门徒众多,影响力也很大,当时的金朝与南宋,甚至蒙古都很想拉拢这支势力,屡次派人邀请丘处机,但丘处机认为金不仁,宋失政,都予以拒绝。
丘处机仙风道骨,年过七旬却鹤发童颜,碧眼方瞳。于是民间传闻丘处机掌握道家“长生术”,已经三百多岁了。而此时的成吉思汗则已是耳顺之年,在征战之中,越发的感觉到了自己的老之将至,精力日衰,因此,成吉思汗身边的汉人近臣刘仲禄便向成吉思汗举荐了丘处机。苦于自己年老体衰的成吉思汗一听有长生之术,不禁大喜过望,立马派人携带诏书去请丘处机。丘处机这个人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他认为蒙古统治者有可能一统天下,便在拒绝了金和南宋的邀请后,同意了成吉思汗的邀请。
丘处机_图
丘处机不顾年老体迈,以七十多岁的高龄率领弟子们踏上了万里的征途。公元1222年初夏,丘处机终于到达了成吉思汗的驻地大雪山(阿富汗兴都库什山),在与成吉思汗的会面中,丘处机的仙风道骨让成吉思汗十分崇敬,从此以后改口只称丘处机为“神仙”。
成吉思汗开门见山的求取长生之术,而丘处机却说:“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丘处机的这份坦诚让身为蒙古人的成吉思汗更是喜欢。多次与丘处机进行谈话。又一次,成吉思汗打猎时摔下马,丘处机劝他“宜少出猎”,成吉思汗的回答是:“但神仙劝我语,以后都依也。”丘处机对成吉思汗进行了很多次的谈话,深的成吉思汗的信任。这些话的核心只有一个,便是“止*”。
《元史·丘处机传》载:“拳拳以止*为劝”以赤诚之心劝成吉思汗不要*人。又载:“太祖时方西征,日事攻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他们相处的时间不算长,但丘处机的“止*”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成吉思汗,此后蒙古铁骑征战,大大减轻了对平民的伤害。丘处机以七十多岁的高龄行万里路,一言以止*,拯救了众多天下苍生。
朱元璋_图
(二)
明太祖朱元璋也曾多次下发白话诏书,洪武年间,倭寇掠登州,登州地方官府上报朝廷,太祖朱元璋便发了这么一道圣旨,曰:“奉天承运皇帝,昭曰,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了再说。钦此。”,估计朱元璋也是知道大部分百姓们文化水平不高,因此这简洁明了的白话反而易于百姓理解。如果说对文化水平不高的百姓们用白话文可以理解,但对于身为国家精英知识分子的国子监学生们用白话圣旨就有些令人揣摩了。
绘《倭寇图卷》_图
在北京国子监碑刻中,就记有着这样一道明太祖的敕谕。(以下)
“先前那宗讷做祭酒呵,学规好生严肃,秀才每循规蹈矩,都肯向学,所以教出来的个个中用,朝廷好生得人。后来他善终了,以礼送他回乡安葬,沿路上著有司官祭他。近年著那老秀才每做祭酒呵,他每都怀着异心,不肯教诲,把宗讷的学规都改坏了,所以生徒全不务学,用著他呵,好生坏事。
如今著那年纪小的秀才官人每来署学事,他定的学规,恁每当依著行。敢有抗拒不服,撒泼皮,违犯学规的,若祭酒来奏著恁呵,都不饶!全家发向烟瘴地面去,或充军,或充吏,或做首领官。今后学规严紧,若有无籍之徒,敢有似前贴没头帖子,诽谤师长的,许诸人出首,或绑缚将来,赏大银两个。若先前贴了票子,有知道的,或出首,或绑缚将来呵,也一般赏他大银两个。将那犯人凌迟了,枭令在监前,全家抄没,人口发往烟瘴地面。”
明朝开国时的官场受元朝影响,贪污腐败十分严重。出身贫苦的明太祖又极度痛恨贪官污吏,但苦于人才缺乏,便集中力量通过国子监来给帝国培养新的人才,因此对入监学生们要求十分严格。但这篇明太祖对国子监学生的敕谕,却是连今天的人们都完全能读懂的大白话,你难道还能说是学生文化水平不高,明太祖为了让他们理解才这样说的吗?答案当然不是。
朱元璋墨迹_图
该篇敕谕之所以同样用白话,其实是因为受到了元朝蒙古人的影响。元朝皇帝是蒙古族,汉语造诣有限,因此,他们发布的圣旨多由蒙古语直译为汉语,这样就导致了生硬的口语化,而明太祖之所以有时袭用,就因为在当时来说这种白话圣旨是权力的象征,他和那些经过润色的文言文圣旨一样,都象征着皇权的威严,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朝皇权的至高无上性进一步加强,毕竟不是谁都能像皇帝一样随心所欲的这样说。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中所产生的各种圣旨诏书不能说浩如烟海,但也绝对为数不少。它们也并非那么全都那么高高在上,令人难以理解。这些圣旨中,自然也有这么一批奇葩的存在,它们的存在并非是让今人当做笑话来看,它们自身以及背后所隐藏的诸多历史,其实也是一个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很好的资料来源。
文:李光彩
参考文献:《元史》《明史》
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