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问,在明宣宗众多后妃中哪位嫔妃是最幸运的,那么,答案无疑是孙皇后了。虽然,孙皇后的幸运是用无数无辜者的性命换来的,但是,纵观她的一生,却从未遭到过什么报应。
孙氏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后,其实,是因为她“生”下了皇太子朱祁镇,即后来的明英宗。然而,当孙氏死后,明英宗才得知自己的亲生母亲其实并不是孙氏。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英宗皇帝的生母究竟是谁?在孙氏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别急,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两个问题。
首先、明英宗的生母究竟是何许人也?
在明朝建立之初,后宫嫔妃争宠问题是最激烈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明太祖颁布了一项新政策——殉葬制度。该制度规定:若是皇帝去世了,那么,除了嫡皇后和太子生母外,其余未生育的嫔妃需全部殉葬。所以,众位嫔妃都争抢着当上皇后或寄希望于自己孩子身上,以此来获得免于殉葬的资格。
后来,这项制度逐渐流行于上层社会之中。直到明英宗下旨废除了殉葬制度,从此以后,皇亲贵族们的妻妾不再殉葬,但该制度却在民间流行起来。根据这项制度,在明宣宗去世后,后宫嫔妃们以及许多曾经侍寝过他但却没有生下子嗣的宫人,都必须为他殉葬。
因此,连明英宗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生母究竟是谁。
自己生不出儿子,就抢占别人的儿子,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比较有名的如汉惠帝的张皇后,宋真宗的刘皇后。张皇后得不到汉惠帝宠爱,“万方终无子”,于是“阳为有身,取后宫美人子名之,*其母”;刘皇后无子,“李宸妃生仁宗,后以为己子,与杨淑妃抚礼甚至”。
《明史稿》、《明史》、《罪惟录》、《胜朝彤史拾遗记》、《寓圃杂记》中,虽然称:“朱祁镇不是孙贵妃所出。”但是,这些史料或成书较晚,或“非史官之正史”,其真实性有待商榷。
其次、再来看看明宣宗与孙氏的故事。
孙氏祖籍邹平,但她的父亲孙忠是永城主簿,所以,她从小在永城长大。孙氏天生美丽、聪慧过人,所以,在孩童时期,她就已经名动永城了。偶然间,一位原籍永城的贵妇得知了孙氏的芳名。这位贵妇身份非凡,她便是明仁宗张皇后的生母——彭城伯夫人。
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彭夫人派人将孙氏带来自己面前瞧瞧。只一眼,彭夫人便被孙氏的美貌惊艳了。孙氏虽然年纪尚小,模样尚未完全长开,但相貌却是十分端正、大气,将来定是一个美人胚子。见此,彭夫人立刻就想到了自己的外孙朱瞻基。
于是,回到京城以后,彭夫人便向皇帝和一众王妃提及孙氏,并提议将孙氏立为太孙妃。听完彭夫人的话后,明成祖产生了些许好奇。不久后,他便派人将孙氏接进宫来看一看。看过以后,明成祖发现这孙氏果真如彭夫人所言的那样端庄、优雅。
可是,此时的孙氏年龄尚小,不方便立为太孙妃。于是,明成祖就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将孙氏养在宫中,等她长大后再立为太孙妃。就这样,孙氏就变成了张皇后的养女,和朱瞻基一同长大。永乐十五年,朱瞻基已是一个十九岁的翩翩少年了,而孙氏也长成了一个标准的美人。
在过去的那几年里,两人早已认定了对方就是自己未来伴侣的这一事实。然而,事情却突然发生了改变:明成祖改变主意,决定另立太孙妃。我们猜想,明成祖的此番做法,可能是为避免一个地方出现两个皇后,导致外戚独大,威胁皇权。虽然,朱瞻基百般不愿,但迫于压力,他只好听从了祖父的话。
经过认真比对和仔细的挑选之后,明成祖决定立济宁人胡善祥为太孙妃,孙氏为妾侍。由此,朱瞻基开始了他的第一段婚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明英宗生母的悲剧。
在这段婚姻中,胡善祥虽然是太孙妃,但却处处受朱瞻基的排斥。不久之后,胡善祥就了解到丈夫对自己冷淡的来由,但是,此时的她已经患上了严重抑郁症,且病入膏肓了。八年后,明成祖朱棣病逝,其父明仁宗朱高炽上位,但他却在短暂的上位之后猝然去世了,则由朱瞻基继承大统,即为明宣宗。
同年次月,明宣宗开始准备立后事宜。如果,能够按照自己的心愿来立后,那么,明宣宗自然册立孙氏。但这仅仅只是如果,胡善祥不仅是明成祖选定的太孙妃、明仁宗指定的太子妃,还是明宣宗的发妻。所以,于情于理,胡善祥都必须是明宣宗的皇后。
无奈之下,明宣宗只好立胡善祥为后,立孙氏为贵妃。同时,为了表示自己对孙氏的喜爱,明宣宗以皇后的规格对待孙氏,并将金册、金宝交由孙氏掌管。根据当时的规定,只有皇后才能用金册、金宝,其余妃子就算地位再高也只能使用银册、银宝。
张皇后十分清楚明宣宗和孙氏之间的感情,孙氏自幼由她抚养长大,对此她心中也为他们感到惋惜,于是,便没有否定明宣宗的决定。就这样,孙氏成为了明朝首位掌管金册金宝的皇贵妃,大明王朝施行了几十年的舆服规制到这里发生了改变。
参考资料:
【《明史稿》、《明史》、《罪惟录》、《胜朝彤史拾遗记》、《寓圃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