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异姓爵位等级中,级别最高的是一等公爵。有清一代,异姓获封公爵的人数并不多,一、二、三等连封带赠总共加起来还不到一百人。所以,正常情况下公爵对异姓贵族而言,已经是天花板了。
不过,异姓封王、赠王的情况还是有的,而且还不是个例,从关外崇德时期,即皇太极称帝后,一直到乾隆年间,异姓封王者共有9人。奇怪的是,这9个异姓王中,汉人占了多数,共有6个,具体的情况下面仔细来讲。
入正题之前,还是需要声明一下,御史所说的异姓王,并不包括蒙古王公。因为蒙古地区实行的是特殊的管理体制,蒙古亲王、郡王和宗室王公是有很大差别的,这里不仔细讲,有机会再说这个话题。
三顺王、平西王、义王三顺王具体是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他们都是明朝辽东地区的将领,且都是毛文龙的部属。袁崇焕矫诏*了毛文龙后,其旧部内讧,三人先后归降后金。
孔、耿、尚三人归降,是清初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因为他们带来了数万兵丁,战船,以及后金最缺乏的火器技术,使得八旗战力得到迅速提升。此后皇太极如虎添翼,自制红衣大炮,与辽东的明军抗衡,并最终打败明军。
天命、天聪两朝归降后金的明军文臣武将不少,但基本上都是被俘或被迫投降,洪承畴、祖大寿就属这一类。而孔、耿、尚三人属于主动来归,性质不一样。
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元称帝,定宗室爵位,封代善、多尔衮等人为和硕亲王。孔有德封恭顺王、耿仲明封怀顺王、尚可喜封智顺王,史称“三顺王”。崇德二年,正式编定八旗汉军后,三顺王都是汉军旗的官旗大臣。
崇德一朝,三顺王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是清初的开国元勋。及至入关后,三顺王又与中原明军、农民起义军作战,为大清入主中原立下赫赫战功。顺治六年,孔有德改封定南王、耿仲明改封靖南王、尚可喜改封平南王(康熙十四年晋亲王)。
吴三桂归降的时间较晚,他是在顺治元年时率部归降多尔衮的(封平西王)。但以整体实力而言,又比三顺王更强,其麾下的数万关宁铁骑,成了清军入关后平定李自成和南明军队的主力。康熙元年,吴三桂晋封亲王,是三藩中军事、经济实力最强的藩王。
孙可望原是农民军领袖张献忠麾下的主要将领,张献忠死后,大西军内讧,孙可望与李定国不合,因部将倒戈不敌李定国,遂投降清廷,引清军入四川、贵州,使李定国和西南抗清武装最后失利,顺治十四年孙可望因功被封为义王。
前面讲的这几个汉人异姓王,都是清初时期著名的将领,由于皇太极、顺治两朝,是大清统一中原的关键时期,清廷对汉人也是极尽拉拢,所以封王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