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博物馆
中国农业博物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16号,成立于1983年,1986年正式对外开放,是国内唯一的一家以农业为主题的国家级的专业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与全国农业展览馆是两块牌子、一个机构,是国家农业农村部直属事业单位,承担着宣传党和国家“三农”政策,展示现代农业发展成果,促进农产品流通促销,普及农业知识,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农业文明等方面的职责。中国农业博物馆占地面积43公顷,建筑面积12.4万平方米,展览面积21000平方米。中国农业博物馆保存有农业文物、标本、古籍和传统农具等各类藏品近5万件,其中文物2万多件,珍贵古籍图书3万多册,以下就为大家介绍该馆收藏的几件古代农具。
汉代木犁
汉代木犁。长215厘米,宽72厘米,高86厘米。木犁是一种耕地的农具,用来破碎土块并耕出槽沟从而为播种做好准备,在古代通常是由人力或牲畜来驱动的。木犁最早出现在6000多年前的古埃及,古埃及的农民开始尝试使用木犁,早期的木犁是用Y形的木段制作的,下面雕成一个尖头,上面做成把手,将木犁系上绳子由牛拉动,尖头就能在泥土里扒出一道狭小的浅沟。我国的木犁是由“耒耜”发展而来的,耒耜是先秦时期用于翻土的农具,当人们用牛来牵拉耒耜的时候,耒耜与木犁才有了区别。木犁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商代,见于甲骨文的记载,早期的木犁形制简陋。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出现铁犁,人们开始用牛拉犁耕田。在西汉缺少耕牛的地区,人们普遍使用“踏犁”,使用时以足踏之,达到翻土的效果。隋唐时期木犁的构造有了较大的改进,出现了曲辕犁,根据唐代的陆龟蒙在《耒耜经》中的相关记载,曲辕犁共有十一个用木和金属制作的零件,结构十分庞大,必须双牛才能牵挽,可以控制与调节耕地的深度,可以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而且能翻覆土块以断绝杂草的生长。宋元时期木犁在唐代曲辕犁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完善,结构更加轻巧,使用灵活,耕作效率也更高,此后一直沿用到明清。这件汉代木犁,造型轻便,使用简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牛犁耕地也在汉代逐渐地普及起来,这使得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业经营成为现实,为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南北朝铁齿耙
南北朝铁齿耙。长150厘米,宽82厘米,厚10厘米。铁齿耙是一种翻地的农具,用于表层土壤的耕作,耕作深度一般不超过 15 厘米。铁齿耙由木把、耙头组成,因耙头有铁齿,故得名。使用时手握木把,把耙头往前甩,铁齿插入泥土,向后拉耙,把土翻松。铁齿耙大约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就有相关的记载,并将农民用铁齿耙耕种土地称为“作耙”。铁齿耙在古代既是农具,也是武器,因为铁齿锋利似钉,攻击性强,曾经是古代军队中犀利的武器,《西游记》中猪八戒使用的兵器就是九尺钉耙。铁齿耙和木犁是古代农业耕种中必不可少的两种农具,农村中的铁匠和木匠都能制作,一般是先用木犁把田地翻一遍,再用铁齿耙把田地加工整齐,最后进行播种,铁齿耙和木犁均由牲畜拉动,人力掌控。这件南北朝铁齿耙,制作规整,铁齿锋利,尺寸较大,耕种范围较广,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促进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唐代耱
唐代耱。长148厘米,宽50厘米,厚6厘米。耱是一种翻地的农具,用手指粗细的树枝条编在长方形木框上,用来平整翻耕后的土地,使土粒更加细碎。使用时把耱平放在翻耕过的田地上,由牲畜拉着前进,操作者站立其上,或者用石块放在上面,以增大对土地面积的压力。从魏晋南北朝起,北方干旱地区的农业逐渐形成了耕耱技术。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干燥,降水少,80%左右的降水集中在七月、八月、九月,春夏少雨,蒸发量大,容易因为干旱影响播种和作物的生长。耕耱技术就是把土块弄碎,在地面形成一层松软的土层,尽可能地减少水分蒸发,从而起到防旱的作用。在甘肃嘉峪关出土的唐代画像砖就有牛拉铁耱的图像,人或站在或坐在铁耱上驾牛,以增加重量。耕耱技术较好地缓解了北方干旱地区缺水的矛盾,推动了北方地区农业精耕细作的耕作技术,促进了唐宋时期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的发展。直到今天,北方旱地采用耕耱技术,南方水田采用耕耙技术,在我国的农村基本上仍旧沿用这种耕作技术。
清代点葫芦
清代点葫芦。长98厘米,球部直径19厘米。点葫芦是一种播撒的农具。比如谷子、芝麻、高粱等小粒农作物,用手撒播控制不好下种量,多了浪费,少了减产,用点葫芦容易掌握,下种均匀省力。因为最初的点葫芦就是用葫芦制作,故得名。在葫芦上下两端各取鸡蛋大小的两个孔洞,在葫芦底孔安个牢固的木柄,葫芦顶部的孔是为装谷种用的,使用时要把它堵上,一旦里面的种子点没了,可以续加。后来经过改良,把葫芦改成用四块薄薄的板子钉的四方小木桶,上端系牢一条细长的布袋,用来装种子,使用时左手提木桶,把装满种子的布袋放在肩膀上,右手拿根木棍在木筒上有节奏地敲打,让里面的种粒自动流下来,均匀地撒在刚刚被翻耕过的田地里。在春耕的时节,不论深山沟壑多么曲折,多么寂寥,只要听到敲击点葫芦的声响,就会看到播种的农民。这件清代点葫芦是经过改良后的农具,使用简便,播撒均匀,是清代东北地区常见的农具,促进了清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进步,使得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粮仓”。(施泳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