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时起,时间不再是单纯的日月更替,而是被赋予了更高的宗教意义。
历法更替中的精准追求西方世界的历法体系经历了漫长的调整过程,最终定格在我们今日使用的格里历上。
在现代历法正式确立之前,罗马时代的“儒略历”已经施行了上千年。
公元前45年,罗马的凯撒大帝在希腊天文学家索西琴尼的帮助下,推出了儒略历。
这种历法设定一年365.25天,每四年安排一个闰年,旨在确保太阳年与历年相符。
这项历法的引入有效地规范了时间计算,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让西方世界的日历稳定运转。
但微小的误差逐年累积,最终导致了重大影响。
儒略历的精确性虽然在当时已非常出色,但由于一年多计算出大约11分钟的误差,这一误差在数百年后逐渐显现出来。
16世纪时,欧洲的春分日逐渐向前移动,以至于农业节气与历法产生了偏差。
这一偏差不仅扰乱了农耕,也让与之密切相关的复活节、圣诞节等宗教节日变得模糊不清。
面对这一挑战,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决心进行历法改革,以确保宗教和农业活动恢复准确的时间节点。
在教会的资助下,意大利学者阿洛伊修斯·里利乌斯提出了一套新的历法计算方案,后来被命名为“格里历”。
该方案删除了十天时间,将当年的10月4日直接更改为10月15日,从而补正了历法误差。
此外,格里历还引入了新的闰年规则,即每四年设置一个闰年,但整百年不设闰,除非该年能被400整除。
这种精细的规则使得平均一年约365.2425天,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真实时间几乎完全重合。
中国古代的时间刻度在古代的时候,人们的纪年方式独具特色,与西方的宗教纪年体系截然不同。
古人没有统一的“公元”概念,更多依赖于皇帝的年号与天干地支的组合来标记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