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水下考古人员在刘公岛东村外的水下发现一些“破铜烂铁”,最终确认一处沉舰遗址,引起了众人的广泛关注。
一年后,经过两个多月的考古调查,工作人员才确定这些就是100多年前在甲午海战中沉海的定远舰的“残片”。
由于当时定远舰的主体已经被日本当做战利品全部运回国内,沉入海底的就只剩下一些残骸,在长达百年时间的侵蚀中,这些残骸被埋在海底的淤泥中,锈迹斑斑。
经过潜水人员夜以继日的努力,40多天后,埋在淤泥中的定远舰残骸被全部打捞上岸,与之相伴的还有一些遗物。
随着这些遗物被冲刷干净,露出本来面貌,工作人员看着这些遗物,不禁泪如雨下。
那么124年前定远舰究竟发生了什么?舰上又留下了什么遗物,令人潸然泪下呢?
定远舰残片
1868年,从日本明治天皇登基开始,就极力宣扬军国主义思想,将对外侵略的矛头指向了隔海相望的朝鲜和中国。
从日本占领琉球并对台湾发难开始,李鸿章就曾提出日本将来必定是“中土之患”。因此从1874开始,他就提出要发展北洋的海上军事,防患于未然。
1875年,清政府下令尽快建设北洋水师,并提出400万两白银充当海军军费,北洋水师逐渐成型。
可因为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没有建造军舰的能力,李鸿章只好命人从国外购买军舰。
李鸿章
接下来的几年间,总税务司赫德先是从英国的阿姆斯特朗兵工厂订购了“镇东”、“镇西”、“镇南”、“镇北”等8艘炮船用于固收海口,随后又购进了两艘巡洋舰。
可是因为赫德不懂军事科技,买回来的这些军舰质量低劣,不是“蚊子船”就是“拼装船”。
眼看大量的真金白银花出去了,却没有办法在战场上震慑敌人,李鸿章只好亲自从德国订购了“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以及“济远”巡洋舰。
经历一番周折之后,从国外购进的“定远”和“镇远”等军舰才全部回国,此时水上舰艇数量已经达到了50余艘,清政府的海军实力大幅度提升。
这批军舰的到来引起了清政府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其中最大最坚固的“定远舰”。“定远舰”全长90.96米,宽19.51米,排水量7335吨,正常的舰速能够达到14.5节。
上面还装备了22门火炮,4门口径305口径的主炮,艏艉各有一门150毫米的钢箍套炮,在防御方面,“定远舰”也是下足了功夫,装甲用的全部都是“钢面装甲”,厚厚的甲面普通的炮弹根本打不穿。
清政府在“定远舰”和“镇远舰”的艏艉都挂上“五爪龙”的装饰,想要以此显示清政府国力的强盛。同时又从英国聘请海军专家对水师进行专门的培训,北洋水师的实力大大提升。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定远舰”都作为清政府“国力”的象征,在广阔的海面上到处执行巡逻任务。
作为当时亚洲绝无仅有的最大的军舰,北洋军舰实力的增强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周围国家的注意,尤其是一心想要侵略中国的日本,对这艘军舰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