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
名著《三国演义》里,马谡被正法后,诸葛亮向刘后主自认用人不当的责任,自受降职三等的处罚。至此,第一次北伐的失败,就这样让诸葛亮划上句号。而马谡到头来,却被诸葛亮用一句:“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明,因此痛哭耳!”就轻描淡写地扫进了历史的废弃堆。
无可厚非,马谡被斩,对个人而言,虽十分不值;对诸葛亮而言,却十分有价,反确认了两大底线。具体如下。
第一底线,对外,即曹魏方面,防御西线的统帅司马懿的底线:一存俱存、一亡俱亡。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之所以能一下子攻占三郡,令曹魏朝野恐惧,是因为曹魏将战略重点放在东线,防御东吴,从而忽略西线防御。另外,蜀汉还占据出其不意的先机及曹魏毫无准备的便宜。当曹魏反应过来,曹睿急率大军救援,并亲自到长安坐镇指挥督战时,特别是司马懿出奇兵千里奔袭斩*上庸孟达时,第一次北伐已无任何优势,并注定要失败。在陇右地区,曹魏一定会跟蜀汉打持久战,而诸葛亮北伐却未带足足够多的粮草做后盾。
为此,诸葛亮在选拔街亭守将,派去的,不是浑身是胆的赵云,也不是身经百战的魏延,更不是土生土长的姜维,而是纸上谈兵又渐渐变得桀骜不驯的马谡。最后,街亭失守,北伐失败,马谡失命。最终,诸葛亮与司马懿达成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另类和解。在西城,司马懿放了诸葛亮一马,让空城计得已完美实现;在汉中,诸葛亮*了马谡一人,让离间计算是惨淡收场。来而不往非礼也。至此,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达成不需要言语沟通就心知肚明的长期默契。
第二底线,对内,即蜀汉方面,忠刘济民的武将赵云的底线:互相制约、互相制衡。白帝城,刘备临终前,将蜀汉家国大事一分为三,即把国事主托给诸葛亮,留成都;让军事副托给李严,镇永安;将家事交托给赵云,驻成都。诸葛亮、李严和赵云三人,各自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以免出现分工不明、权责不清、效率不高的现象,避免再现一枝独大、一手遮天、一言堂的局面。
街亭失利后,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只需牺牲马谡一人,自贬三等,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赵云同样自请由镇东将军贬为镇军将军。镇东将军与镇军将军,虽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镇东将军,四镇将军之首,掌征伐背叛、镇戍四方。四镇(东南西北)将军,通常位次四征(东南西北)将军。可在蜀汉就有所不同,四镇将军反高于四征将军,仍低于四方(前后左右)将军。镇军将军,杂号将军,排在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四方将军、四镇将军、四征将军、四安将军、四平将军之后。镇东将军为下二品,镇军将军为上五品。赵云差不多也贬三等。赵云在无形之中失去了看护刘备家事的资格,更失去了制约诸葛亮的权力。
李严,远在永安防守东吴,对诸葛亮的制衡更是鞭长莫及。因此,第一次北伐后,诸葛亮彻底摆脱了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对他所设定的各种约束,从而出现一枝独大,一言堂的局因,从而确定独断专行,大权臣的地位。所以,马谡,必死无疑,必定要成为诸葛亮走上蜀国权力顶峰的垫脚石。
挥泪斩马谡这场戏,诸葛亮设计得极妙、极隐,实施得有胆、有识。斩马谡,诸葛亮挥泪是必须,更是必要。这是一种历经无数个前计后算,还是步步惊心后的一种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胜利者泪水。
笔者按:诸葛亮,在东汉三国,乃至后世眼里,都是智慧与忠诚的象征。然而在小说《三国演义》里,多智而近妖的诸葛亮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之中,依然摆脱不了封建社会的政客面孔。毕竟,政治无关正义,只关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