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光绪帝不知道的是,清朝进行洋务运动的同时,日本也在进行明治维新。
清朝沉浸在洋务运动成功的中兴美梦中,而日本则一直没敢放松坚持维新的决心。且光绪帝生长在深宫之中,不懂兵事,他对清朝的军事实力实在是盲目乐观了...
1894年6月23日,日军击沉了清军运兵船高升号,此举标志着中日正式开战。
但最终由于清军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清军经历了一连串的失败之后,光绪帝终于下令直接与日本议和,并在朝中主和派的鼓动下快速批准了臭名昭著的《马关条约》。
这场在光绪亲政不久后就爆发、并被光绪帝视为机遇的战争,就这样结束了。
这场战争不仅没能让光绪帝大展身手、树立威信,反而留下了中国历史上最屈辱、代价最大的不平等条约。
在这场战争过后,光绪帝也意识到——不改变国家腐朽的制度、不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即便铺了再多的电线、买了再多的枪炮,也打不过世界上的列强。
于是,三年后就发生了中国近代史上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最后的挣扎戊戌变法起始于1895年的公车上书事件。
当时,《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回国内后,正在北京参加科举的各省举人得知清政府割让辽南、台湾,赔款两万万两白银的消息后,群情激愤。
他们当中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首,向皇帝上了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公车上书虽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但却形成了国民问政的风气,自此之后,各种各样的议政甚至参政团体出现。
随后三年,要求朝廷变法图强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1898年,康有为通过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
光绪帝看后对康有为的变法想法十分赞同,于是,便命令康可以随时给自己直接上书。
此后,康有为在给光绪帝的上书中,劝说他效仿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改革。
然而,当时朝廷上有不少人反对康有为的变法。
其中一些是顽固的保守派既得利益者,他们担心变法会夺取自己手中的权力,损害自己的利益,因此坚决地反对变法。
另一些人虽然认同应该变法图强,但是不支持康有为的变法内容,他们认为康有为做的事名为变法,实际是在将国家推向灭亡。
不过,光绪帝并没有接受这样的计划,他虽然使用康有为等人推动变法,但却并不倚重他们。
而康有为只是被授予了一个六品官,去总理事务衙门负责变法。
梁启超则被派去上海办理译书局,这同样是个六品官。
在变法过程中,光绪帝从康有为的想法中提取了他可以接受的内容施行,他发布的变法诏书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教育、经济、军事、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