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是生活中最“清净”的陪伴。一支香,一缕烟,既可静思,又能松弛神经。如今生活中最常见的线香,在元代时开始制作使用。线香的出现,让用香一事变得简便易行,元末明初文学家瞿佑有《线香》一诗专门咏诵线香:
捣麝筛檀入范模,润分薇露合鸡苏。
一丝吐出青烟细,半炷烧成玉箸粗。
道士每占经次第,佳人惟验绣工夫。
轩窗几席随宜用,不待高擎鹊尾炉。
此诗的作者一说是苏洵,一说是瞿佑。以诗风以及诗中所咏情景而论,应为明人瞿佑所作。古时线香也多为诸香配制的合香,“捣麝筛檀入范模,润分薇露合鸡苏”两句描写将麝香、檀香研末筛细,用蔷薇水、苏合油调和,入模制作成线香。
最初线香的形制比较粗“一丝吐出青烟细,半炷烧成玉箸粗”,“箸粗”如筷子般粗细。王欣《青烟录》中有一方“芙蓉小炷”,就是将香制成“如筯子大小,阴干烧之”:
沉速香、白檀各二两,零陵香、甘松香、茅香各一两,丁香、三柰子、八角各七钱,小脑五钱、白芨四两,右研末,水和捻作条,如筯子大小,阴干烧之。
“筯”同“箸”即筷子。焚烧线香简便宜行,轩窗、几席等处都可焚烧,无需用香炉,《线香》:“轩窗几席随宜用,不待高擎鹊尾炉”。
鹊尾炉即带有长柄的香炉,是佛家、道家时常使用之物。在文人日常生活中也有应用,苏轼《瑞鹧鸪》:“映山黄帽螭头舫,夹岸青烟鹊尾炉。”宋代时鹊尾炉中焚烧的多是香丸、香饼,到了明代,鹊尾炉中开始有使用线香的情景。
▲ 鹊尾炉中焚烧的线香
在元代时已有“线香”一词,元理学家李存书信《慰张主簿》中:“谨具线香一炷、点心、粗菜为太夫人灵几之献。”元熊梦祥《析津志》“风俗”条:“湛露坊自南而转北,多是雕刻、押字与造象牙匙筯者......士夫青匾绦并诸般线香”。
明清时期逐渐成为主流香品。陶益《秋夜拨闷》:“浮云目断心如水,习静时燃安息香。”陶益习静时所焚的“安息香”就是一种线香,安息香之名在明清时期常借指线香,明代《古今医统大全》有上中下三个品级的“安息香”均是线香香方。
文人之间还会以线香为礼互赠,明人王绂《谢庆寿寺长老惠线香》一诗,赞美好友庆寿寺长老赠送的线香:
插向薰炉玉箸圆,当轩悬处瘦藤牵。
才焚顿觉尘氛远,初制应知品料全。
馀地每延孤馆月,微风时飏一丝烟。
感师分惠非无意,鼻观令人悟入玄。
制作精良的线香还可当作上呈给皇帝的礼物,明朝名臣于谦《入京》诗中就描写官员以绢帕、麻菇、线香等土特产作为礼品:“手帕蘑姑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