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孝墓,牌楼西侧有一座李存孝墓。李存孝(867--894年),代州飞狐(山西省灵丘县),突厥族沙陀部落人,原名安敬思,唐末著名猛将,人称飞虎将军。武艺非凡,勇猛过人,成为晋王李克用麾下的骁将、义子,人称“十三太保”。古人云:王不过霸,将不过李。“霸”指的是西楚霸王项羽,“李”指的就是李存孝。《旧五代史》评价其:“存孝每临大敌……挺身陷阵,万人辟易,盖古张辽甘宁之比也。”据文献记载:“墓前原立有‘大唐李将军存孝墓’石碑,碑文中有将军‘侠骨流芳’的字样。”
天王殿,沿盘曲折的石阶步道上行,不到3分钟的山路,即可行至山门。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悬山顶建筑,里面有四大天王塑像。四大天王身材魁梧,表情威严,手中各执法器,立于次间的两侧。表示着佛门“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伟大情怀和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慈悲心愿。
环翠亭,沿山门上行,在山腰间建有一座卷棚顶式小亭,站在亭中环望四周,满目苍翠,名曰“环翠亭”,游人可在此小憩。沿步道继续上行,陡垂的青石台阶掩映在穹柏、溪瀑与晨雾之间,如入仙境之天梯。透过薄雾,一座古刹隐现于眼前。
弥陀殿,穿晨雾攀石阶,来到一处宽阔平台。平台上建有一座二层歇山顶式建筑。一层为面阔三间的石券窑洞,一明两暗。二层为新建仿唐木结构的弥勒殿。据考证,该处原为戏台基址,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为唱戏酬神所建,日本学者水野清一于1940年来太山考查时新乐台还曾存在,后来被战争所毁。弥勒殿院内东西两侧为文殊殿和普贤殿,殿内供奉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并绘制唐代风格壁画。院内的一株古松高大挺拔,郁郁葱葱,这就是太山迎客松,它以数百年的沧桑欢迎每一位游山赏翠的文人墨客。
中门和钟鼓楼,弥陀殿以北正对中门,中门建于清乾隆元年,悬山顶式,门额书“山林古刹”,字体苍劲有力,为捐资重建中门之人--崔熠等所立。经中门行至红墙围拢中的正院。正院由主殿、厢房及钟鼓楼构成。钟鼓楼悬山顶式,位于中门两侧,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重修,钟楼内现存古钟一口。每逢重大节日,钟鼓齐鸣,铮铮钟声伴着隆隆鼓乐回荡在山谷之间。
唐碑,正院建筑布局紧凑灵巧,院内存有历代碑碣数通。其中,东北隅立有唐碑1通,据传为唐景云二年所立。碑通高6米,碑首盘螭,六螭交错,刀法洗炼明快,气质淳朴,雕圭型碑额,碑体浑厚,下乘赑屃(赑屃(bixi)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为龙生九子第六子)。这块唐碑是目前全国发现的继陕西乾陵武则天无字碑、西安碑林唐玄宗孝敬碑之后的唐代又一大碑。现今该碑地上部分存3.8米、地下掩埋2.2米,应为原寺庙塌毁后所埋没,碑文历经1300多年岁月洗礼已无从辩识。因其规制奇特,饱经沧桑,足以见证龙泉寺时代之久远、规模之宏大、地位之崇高。 据民间传说,原碑文记载着龙泉寺的故事。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受到多方反对和阻挠。为了巩固帝位,大力推崇佛教。在晋阳城西风峪沟内太山建设龙泉寺,并迎取佛祖舍利,配置石椁、木椁以及精美的鎏金铜棺、银棺、金棺等五重棺椁,造塔供养。由于规模浩大施工费时及武则天的去世,直至景云元年(710年)龙泉寺才全部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