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安武胜有大油田吗,广安油田分布图

首页 > 旅游 > 作者:YD1662022-12-12 10:26:30

四川广安武胜有大油田吗,广安油田分布图(1)

板桥石油大队当年的办公楼与宿舍。武胜记者站 周苍林 摄

四川广安武胜有大油田吗,广安油田分布图(2)

荒野中的“女2井”。

四川广安武胜有大油田吗,广安油田分布图(3)

嘉陵江蜿蜒流经沙溪,在此形成美丽的江湾。 唐明 航拍

“四川不得了,石油都流到田里了!”

这是1958年3月10日武胜“女2井”喷油后,在中国传递的头条号外。

“女2井”位于今武胜县金光乡境内,因龙女寺地质构造而故名。当年,与之齐名的还有遂宁蓬莱构造的“蓬1井”、南充构造的“充3井”。这三口井在同一地质时代,即侏罗纪的凉高山地层,相继喷出了工业原油。这三口井相距仅百余公里,其中“女2井”日产量初为200多吨,在当时世界上也不多见。

6月22日,“两江行”采访组来到金光,“女2井”不容错过,1958年石油队大战金光乡这一历史事件,也不得不说。

这是一场轰动全国的石油会战,不仅外国专家驻扎金光进行技术指导,当年的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也来到金光现场视察。尤其是境内的“女2井”,当年曾登上《人民日报》,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但也因为“女2井”,金光历史上的这一辉煌比较短暂。直到今天,国内一些石油专家仍常提起“女2井”,它似乎还有许多未解之谜。

勘探四川石油,外国专家进驻金光

在板桥村,有一块地尽管荒废多年,但至今仍属于相关石油部门所有。而在这块地上,至今还有一排窑洞式建筑,人称苏联专家楼,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石油大会战时,便有一些外国专家驻于此。

“大约是1957年冬月,外国专家就来到板桥了。”现年72岁的村民邓志文告诉记者,大约是1956年下半年,那时他才11岁,只看见很多的人和载着设备的车辆来到板桥,成立了板桥石油大队,整个大队估计上千人。就在村内的5组和11组交界处圈出了约50亩坡地,作为石油大队的指挥部,“也就从那时起,苏联专家楼、大队指挥部办公楼以及干部宿舍等,逐一开始新建,大约是1957年下半年就基本建好了。若不是发现大型油田,不可能有这么大的阵式,更不可能在这里修建固定办公楼和苏联专家楼。”

据史料记载,1954年,第五次全国石油勘探会议便明确提出,四川盆地应以石油勘探为主要目的,石油工业部编制第二个五年石油勘探规划时,就把川中作为重点勘探地区,决定抽调甘肃玉门钻井队伍加强勘探。1955年前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九军第五十七师改编的石油师抽调500多人入川开始勘探。1957年底、1958年初,入川人员和设备则达到空前,其中包括一些支援中国的外国专家。《川中石油大会战》一文介绍,当时,新疆、甘肃玉门、青海等地的100多台钻机浩浩荡荡开赴川中,光是钻机就从武胜县龙女一路摆满到了板桥,屯兵数万。当时四川的龙女寺地质板块、蓬莱镇地质板块都已显示出良好的找油前景,1958年2月27日和28日,*在中南海居仁堂一连两天听取石油工业汇报,他曾如此说到:“如果龙女寺钻出油来,四川石油工业就会跳到前面。”

关于外国专家来到板桥的事,邓志文老人说:“记得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经常在下午放学时看见好几个黄头发、蓝眼睛、高鼻梁的外国人,其中还有女的,他们从大队里走出来玩,有时还用中国话和老百姓交流。”曾于1957年到1959年间在板桥石油大队当过警卫员、现年81岁的邓传书老人则讲得更清楚:“1957年冬月(农历11月),外国专家就来到板桥了,罗马尼亚3个,苏联4个,而罗马尼亚专家中还有一个女的。”

在板桥石油大队指挥部遗迹外,有一条小溪,一座石拱公路桥横跨其上。邓传书老人说,这里就是最早的板桥,在石油队来之前,是一座木板平铺而成的桥,板桥因此而得名。石油队来之后,便把板桥给拆了,在原址上修筑了石拱公路桥,并在石拱的一侧刻上了“石油”两个醒目大字,于是老百姓就称它为石油桥了。

邓传书老人还说,自从石油大队进驻板桥后,附近的农民经常来到大队驻地附近卖菜、卖水果,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集市,这就是板桥场的前身。而今,每旬逢3、6、9日,便是板桥场的赶集日,尤其是后来金光乡政府正式搬到板桥后,板桥场就更加热闹了。

“女2井”率先喷油,引发新中国第一次石油大会战

1958年的*,就像一个大预言家似的。当年2月下旬,他听石油工业汇报时所提到的龙女寺板块,仅10多天后,即3月10日,就有一口井钻出石油了,而且还喷出地面20多米,间隙性放喷持续3天,不仅成为四川第一口喷油井,还登上了《人民日报》,轰动全国。

这口井被命名为“女2井”,其具体位置便在今金光乡石屏村。当年,邓传书在石油队当警卫员,其职责就是保卫“女2井”的安全。回忆起“女2井”当年喷油的情景,他说,钻深还不到1200米,当时油管还没有放,石油就从井里冒出来,喷了20多米高,石油染黑了半边沟,由于喷量较大,喷出的油顺着山沟一直流进了嘉陵江,江面上全是油污。而那段时间,周边好几个乡的群众都跑到沟里担油,回去当照明油用,“‘女2井’冒油,影响很大,中央都晓得了,很多人认为四川发现了大油田,说在四川发现了第二个克拉玛依。”当时,克拉玛依油田被称为全国第一大油田。

《中国石油报》曾刊载《光荣岁月川中会战》一文,文中这样写道:“这天,天气晴朗。武胜县龙女寺井场,正在田间劳动的村民们突然听见一声巨响,只见一条黑龙拔地腾空而起,黑色的油柱从井口狂喷而出,油柱比附近的柏树还要高,有20多米。喷出的原油在储油池里根本装不下,连小溪里也满是黑色的油……几天之后,蓬莱构造‘蓬1井’和南充构造‘充3井’也相继喷出了工业性油流,《人民日报》以《第二个克拉玛依》为题报道了川中找到大油田的消息。”

《光荣岁月川中会战》一文还载,当时,在上海视察工作的朱德委员长听到好消息后,喜出望外,专门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这是我国石油工业的一个喜讯,希望继续努力不懈,苦战三年,拿下川中油区。刚到任的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立即和副部长康世恩赶到四川,在喷油构造的现场进行了考察。一个月后,全国石油工业现场会在南充召开,石油工业部决定开展川中夺油大会战,在南充、龙女寺、蓬莱3个构造上确定20口关键井(南充构造8口,龙女8口,蓬莱4口),力争拿下3口重点井。

余秋里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南充会议期间,他抓紧时间,到龙女寺、南充、蓬莱镇等重点探区,了解钻探进展,看了探井喷油情况,同钻井队的干部、工人进行了交谈。在一个井场,一名苏联专家对他说:“哎呀,你这个部长真是幸运,刚来不久,一家伙搞了个大油田!”那时候,到处都弥漫着乐观情绪,都认为在川中找到了大油田。

南充会议结束后,石油部机关、玉门、克拉玛依、延长油矿等数十个单位立即响应,大力支援川中会战。130多个火车皮运着设备抵川,由于运输量大,除四川外,重庆运输公司组织了124辆运输车,解放军总后勤部重庆办事处调集了66辆军车,重庆钢铁公司、重庆港务局组织了15辆重型车和大吊车,总共328辆汽车,日夜兼程奔走在成都、重庆通往南充的公路上。

《中国天然气工业基地发展历程》一文则介绍:从1958年5月到9月,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石油工人的比武、打擂、竞赛、誓师等群众性活动一浪高过一浪,钻井进尺不断刷新,全国各大油田全力支持,闻名的石油专家、学者云集川中,石油职工人数达3万余人,响亮提出了“大战川中,拿下20口关键井”的口号,中国石油工业史上第一次声势浩大的夺油会战拉开了序幕。

石油离奇消失,石油大会战以停产告终

“女2井”喷油后不久,武胜炼油厂、南充炼油厂都相继在井口附近建了起来。邓传书则回忆说:“那时,中央还准备成立板桥市,并修通铁路。”然而,自“女2井”被迫封井后,一切都变了。

邓传书说,“女2井”从冒油起,就开始采油了,最多时一天要采200多吨。但当时并不具备充足的采油条件,苏联专家建议封井,罗马尼亚专家却反对,“苏联专家说,一没有输油管线,二没有囤油池,不宜开采,而且油放多了损失庄稼不说,还白白地流走不少;罗马尼亚专家则说,井里已是360多个大气压,如果封了,可能会把地层胀裂,石油就可能漏向其他地方。”石油队最终按照苏联专家的建议,把井封了。

“最后,还是罗马尼亚专家猜对了。”邓传书说,“女2井”封井后不久,罗马尼亚专家发现气压降了半个,便叫人打开阀门,只听得长嘘一阵后,气压一下子没了。经检测,地下没油了,“他们叫来采油队试采,仍没有。为确定井底漏油,采油队又向井里倒了27桶油后再来采,结果连倒进去的油也没采上来。”

当时,外国专家和采油队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他们又在距“女2井”旁边100米的地方再打了一口井,钻到同样深的地层,但还是没有油。至于什么原因,他们也没有弄清楚,“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不知啥原因,到1958年农历6月时,苏联专家与罗马尼亚专家便先后离开了板桥石油大队,再也没回来过。”1961年,在“女2井”附近建起的两个炼油厂也被迫搬走了。

其实,不仅是“女2井”,当初在四川境内的另两口喷油井也相继出现类似问题。余秋里在回忆录中写道:“有一口井喷了28天油,一天喷50到80吨。因为舍不得把油白白流掉,就把井关上了。奇怪得很,过了一个星期再开井,它却不出油了,喊它老子也不出来了。到底是什么原因,搞不清楚,当时还怀疑是井下面堵了。没有办法,就在这口井旁边100米的地方,又打了一口井,结果还是不出油。这说明油在地下可能是一窝一窝的,地底下情况很复杂,不像我们原来想的那样简单,那样乐观。”

余秋里在回忆录中还写道,不久,“充3井”和“蓬1井”也出现了类似情况,此时,川中石油会战遭遇到了极其复杂的局面,使人们对川中油藏的性质产生了不同意见,一种认为是侏罗纪地层的砂岩空隙出油,另一种认为是裂缝出油。

为了得出结论,从1958年底到1959年3月,由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康世恩带队,钻探81口井,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证实了川中油藏属于裂缝性油藏。1959年3月,石油工业部在南充召开地质勘探油气田建设会议,结束第一次川中大会战。新疆、青海、甘肃玉门各局勘探队伍撤离川中,归还原建制……

无疑,新中国轰轰烈烈的第一次石油大会战就这样宣告停产了。而今武胜县金光乡境内留下的诸多遗迹,则成为这次石油大会战的历史见证。

来源:川东周末

编辑:玫栀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