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有本地回民吗,苏州市哪里回民多

首页 > 旅游 > 作者:YD1662022-12-28 03:15:59

文/图 薛龙和

谈氏在镇江回族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溯其渊源,皆语焉不详。近日,笔者意外见到一本回族《尊五堂谈氏支谱》,这也是目前省内之孤本。它的出现,为研究镇江少数民族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学资料。

《尊五堂谈氏支谱》由谈氏十世后人创修于光绪庚寅年(1890),起堂名“尊五堂”,旨在教育后人要恪守伊斯兰教的“念、礼、斋、课、朝”五项基本功修,爱国敬业,诚信为人。

谈氏到镇江的时间

镇江谈氏回族原籍波斯(今伊朗地区),约于中唐时期由海路进入广东。明朝时,彦清公始迁居润州(今镇江),繁衍生息。后修有族谱。到了清朝道光元年(1821)再修《谈氏宗谱》,并在原有的字辈基础之上,又续十个字,加上之前的,一共十五个字,即“公之士玉盛、春源全大德、忠孝鼎成名”。道光二十年(1841),族人续修《谈氏宗谱》若干册,分送各支族人。咸丰兵燹,粤寇起乱,族人疲于四处奔命,致使宗谱散失,幸有族人存手录支谱一卷。光绪庚寅年(1890),十世祖谈霭庭、谈煦斋弟兄俩依据此卷残谱,参照镇江刘氏宗谱的格式,立志始修本支支谱,历时近两年,于光绪壬辰年(1892)夏谱成。光绪二十年(1894),十四世谈春喜续修,并增创十个字辈,“积庆致增祥、兴家荣继祖”。

谈氏是哪一年到了镇江?支谱无有详述,但由十世祖谈霭庭、谈煦斋《创修谈氏宗谱》序文中,可以大致推算出谈氏到镇江的时间下限。“吾族自隋唐时入中国,隶籍广东。迁润始祖由前明彦清公也,迄今传(十)世。粤东远祖已不可考,及今仍不从事谱牒,则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不重可慨与。适同邑童君有修家乘之举,予草创既乘,就商其处,烦为纂修,而改正之。”当时,回族童氏还应邀为其写了《重修尊五堂谈氏支谱序》。如果以25-30 年为一代人,那么基本可推出彦清公到镇江的时间在1590-1640年,即明朝万历(1573-1620)至崇祯(1628-1644)年间。而据现存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刻本《重修镇江府志》(王应麟、王樵纂修)记载:“清真礼拜寺系唐贞观三年(629)敕建,原在阜民坊。洪武间毁,后改仁安坊。万历初,冠带住持谈镇、金约因改建治安坊市河岸。焚修。”所谓“冠带住持”,就是由当朝礼部颁发给“劄付”,即由政府认可备案发证的,因此,明朝万历初年,谈氏后人谈镇已出任礼拜寺掌教,由此,大致可以确定谈氏回族进入镇江的时间最迟不应晚于万历十八年,即1590年,如此算来,谈氏回族到镇江至少已有420余年的历史了。

另据谈氏族人回忆,谈氏回族除“尊五堂”外,还有“存根堂”,但为数不多。

谈氏的清真酱园

谈氏回族到镇江后,很快就适应了本地风土人情,他们吃苦耐劳,诚信经营,勤于治家。

据《江苏镇江伊斯兰教史》记载,谈氏回民在镇江从事的职业,涉及五金、百货、石油、煤炭、烟草、餐饮、服装、宗教、教育等行业,且成功者不在少数。五金业如民国初期的“谈涌茂”、“源康西”,糕点业如“老天禄”、“天禄斋”,饴糖业的“谈春和”、“谈义和”等。

到了清朝,谈氏有一支始定居城外小街,靠卖磨糖为生,日久,此巷遂被命名“磨坊巷”。后因磨糖业务不景气,改为磨制小麦面粉和杂粮,制作各种挂面,生意好转,日渐兴隆,又善于研发新品,尤以经营清真酱园的谈万和、谈森和裕闻名沪宁一带。

过去,镇江清真酱园共有八家,除一家杨姓外,其余七家均为谈氏囊括,其中三家是以长房谈森和为首的兄弟联号,另四家是谈万和的总店和分店。

清真酱园在镇江酱醋业中虽然所占比重不大,但影响不小,尤其是位于大西路宝塔路广场西南的谈森和裕最为享名。它前店后作,有工人、技术员和营业员四十人上下,店房三十多间,除制酱油、酱菜、香醋外,一度曾生产过清真挂面。对于产品配料、制造工艺等极其考究,除回民以外,佛教信徒和大庙宇,亦是他家的基本顾客。在镇江醋业中是仅次于“恒顺”名列第二位的大店,到公私合营时已有八十年历史。

民国初年,谈森和裕传至谈镜如(1882-1968)执掌经营,其在家中排行老二,人称“谈二太爷”,一生乐于施舍,为人低调,凡事不与人争高低,其善名回民无人不知,对清真寺奉献尤多。1933年他还倡议购置何家湾东山作回族公墓(俗称“36亩”)。其子谈策安是他得力助手,热爱祖传事业。在抗战前就开始大胆改革创新,研究以“灼缸速酿法”代替传统“天然日光酿造法”。因为老方法每年在清明至端午节这段时间内开始酿制,要到来年方能成熟,资金周转期太长,产量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灼缸速酿法”系用砻糠、木屑等废物为加温燃料,只要一个多月的时间即可成熟应市。

在研发过程中,谈策安跑遍沪、宁、锡、常等地,考察学习,还到南京大学虚心请教专家、教授,在南大植物系实验室亲自做实验,夜以继日,刻苦攻关,无奈身体欠佳,常因病停辍。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终于试验成功,继而付诸生产,在给作坊带来可观利润的同时,也为镇江回族经济发展留下可喜的一页。

清朝道光十三年(1833)前后,十三世谈盛庆(1811-1858)在古运河小闸桥河东传承祖业,搞手工小磨坊。后由其三子谈春生、四子谈春源兄弟俩接业,两人勇于创新发展,扩大经营,先后添置大石磨两副,拉磨的驴子由一头增加到三头,产量逐年上升,业务兴旺,并正式竖起“谈万和”磨坊字号。为了去面粉库存,又向酱醋行业发展,开始生产面酱、酱油、酱菜、挂面、香醋等产品。

从前,小闸桥每天过闸船只频繁,常因等待拖开小闸桥而停靠在这里,酱园柜台上顿时就忙起来,流动的船帮买的小菜、酱油数量较多,来来往往的船帮成为其基本顾客。同时河东大埂街、虹桥门地段又是回民比较集中的所在,所以酱园开业以来生意就不错,他们诚信经营,加上各种产品讲究质量,故颇受顾客好评,营业兴旺。兄弟二人辛苦勤劳五十年,奠定企业基础,后相继去世。

1931年,该店由春生之子季祷、兼三兄弟二人共同接管,为了节约劳资成本,他们将原有设备更新换代,装上电动机,新麦上市时,两台大石磨同时工作,面粉产量再创新高,酱缸总数达到五十多只,对外加工面粉、制糖等磨坊业务依然保持。

“谈万和”字号十分重视营销方式,注重食品包装,并开始对外做宣传广告。他们把精制的酱小菜装成定制的罐头,纸卷的挂面装成纸盒,罐头与纸盒均印有“清真谈万和”标记,从此气象一新,精装小菜和挂面大批远销苏州、上海等地。在1922年首版的《镇江指南》,“清真谈万和号酱园醋坊制面厂”就做了一整页广告,“小号开设镇江小闸口已历数十余年,精制什锦酱菜、京冬菜、卫生秋油、香酸滴醋,久荷各界嘉许,并制各色礼盒银丝玉带挂面,装潢美丽,历久不坏,旅行携带,极为相宜,以之馈送亲友,诚为无上之佳品也。如蒙外埠各大南货、茶食等号,愿代经理者,请函告小号,无任欢迎,此启!”

此后,“谈万和”又在洋浮桥(今中华路日新街口)、山巷底、大市口开设分店三爿,有生产工人、营业人员六十多人,原京口闸淀粉厂北半边厂房就是“谈万和”以往放制酱缸的场地和车间。

由于业大店多,缺少得力管理人员,给“谈万和”带来许多问题,兄弟二人鞭长莫及,难免顾此失彼,加之四个后人又各有抱负,对祖业均无兴趣。在此情况下,只好陆续收歇分店,以便集中全力经营总店。1937年日军入侵,镇江沦陷,店内存货被劫一空,楼房存货,家中衣物等又被烧尽,七十多年历史的老店,至此湮没。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