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博物馆真实图片,延安知青博物馆图片

首页 > 旅游 > 作者:YD1662023-04-19 16:43:21

进门处的一个大型铝板蚀刻出来的文字展板。文字分为两个部分:右边一块,是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粗线条扼要地记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27年历史中的重大事件;而左边一块,则是《凉山·西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展厅底层为场景展区,废弃拖拉机、犂耙、扬谷子用的风箱等大型农机具而外,主要采用的是声、光、电等现代技术,以视频、图片对那段历史进行真实再现。大量图片来自老知青们的捐赠。一张张珍贵的照片,就像一部老电影,讲述着过去的老故事。众多照片中有一张巫芳安和孙传琪的合影照片。

凉山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始于1963年成都11中高63级学生巫方安、孙传琪主动申请,到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南坪公社插队落户。巫方安、孙传琪此举,开创了成都知青到凉山地区上山下乡的先河。1964年起,共有成都知青24312人走进凉山,其中7403人来到西昌。

1965年,一篇以《姊妹花开大凉山》为题的文章,在《人民文学》上发表,文章报道了孙传琪和巫方安两个姑娘扎根凉山的先进事迹。全国各地的青年纷纷来信鼓励她们,表示要向她们学习。

巫方安在凉山一共呆了30年。1993年,年近半百的巫方安终于回到家乡,在成都市总工会工作直至退休。而孙传琪在上世纪70年代初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到四川医学院,学成后分到凉山卫校,2002年因病离世。

虽然已物是人非,但她们的故事,至今流传在知青博物馆,相信未来,这些故事,还会继续流传下去。

展厅内投影于墙面上的视频很是吸引人的目光,这是由两千多张老知青的照片组成的画面,以五个多媒体滚动播放。照片所展现的,是当年知青的生活、劳动和学习场景。画面虽是一晃而过,但很多老知青们仍能从里面一眼发现自己的身影,然后瞬间就能从记忆里搜捕到当时的人和事。

二楼为实物展区,按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间顺序和生产生活内容,分为:奔赴凉山展区、劳动文化展区、时空隧道展区、再教育展区、劳动生活学习用品展区、回城展区6个展区。通过这6个展区真实再现知青历史。

在博物馆,最有特点的要数时空隧道展区,用西方传教士方舒雅修女经过西昌大通门的照片、1935年刘伯承率领的红军部队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铁道兵修建成昆铁路、知青上山下乡到凉山和红卫兵运动等5个场景,展示了西昌近代史的发展轨迹。蔡应律先生依设计要求撰写的《巍巍大通门》一文,就蚀刻在本展区前端的钢化玻璃上。

知青博物馆真实图片,延安知青博物馆图片(9)

西昌知青博物馆开馆时,各地知青齐聚西昌。

开馆第一天,上千知青从祖国各地回到他们的第二故乡西昌,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重话当年的点点滴滴。从戴着大红花敲锣打鼓坐着大卡车来到凉山再到知青们拓土开荒,耕耘播种,伐木造房,修建窑洞,夯土墙,办夜校,以及组织宣传队进行文艺演出等真实场景和实物,再现了从城市青年到农业劳动者的过程。

10年间,西昌知青博物馆在全国的影响越来越有力,不仅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知青前来参观,就连部分全国性的知青学术研讨活动也在西昌举办。2012年,央视纪录片《知青》摄制组来到西昌采访拍摄。更难能可贵的是,成都的众多知青,虽然上了年纪,却常常组团来西昌文艺演出,把知青精神融入到歌舞里,回馈给第二故乡西昌。就在上个月,阳光艺术团这个全国性的知青团队,第二次带着精彩的舞台艺术走进凉山,为这片曾经挥洒青春的土地献上一曲赞歌。未来,还将有更多的知青踏上这列“与时空对话”的列车,回望历史重话当年。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