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景区“围墙”事件层出不穷。景区“一围了事”将加重公众对集体文化的疏离感,严重破坏文旅产业生态。“一刀切”的做法折射出的是运营管理方粗放式的决策思维和略显傲慢的管理逻辑,唯有“拆墙透绿”,实施精细化管理才能消除隔阂,真正让景区安全、令游客满意。
景区运营管理要统筹“经济名声账”。景区作为重要的公共空间,不仅是老百姓普遍心向往之的文旅活动场所,更是公共文化传播的关键符号。尤其是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景区运营管理工作就是在为地区打造对外宣传的“金名片”。杭州西湖早在2002年就开始推倒围栏、开放景点,成为我国首个免门票的5A级景区,虽然在“拆墙透绿”之初面临着高额的养护成本,但景区免费后续带动的周边消费收入早已远超前期的投入成本。根据杭州的“241算法”,每个游客在杭州多逗留24小时,杭州的年旅游综合收入便会增加100亿元,2016年杭州年旅游总收入达开放前的4.7倍,带来的社会环境效应更是无法估量。
景区运营管理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我国通过“景区免费” “文旅与上下游产业融合”的景区运营模式早已不止杭州西湖一家,唐城墙遗址公园、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曲江池遗址公园等多处著名景点都早已开展了“拆墙透绿”行动,虽然各地具体做法有所不同,但景区运营管理者所坚持的“让景区服务群众”的人民立场是一样的。“出于安全”不该成为怕担责、不作为的借口,景区运营管理决策需要多听群众心声,科学民主决策,在管理模式和运营方式上下功夫、出实招,寓管理于服务,让群众更加喜闻乐见。
景区运营管理要注重变革创新。管理不能依赖“围笼观鸟”式的死板路径,要不断“寻变”“求变”“图变”,以更加先进的运营理念和盈利模式服务游客。各地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有所差异,景区运营管理切忌一刀切、一条线。因循守旧死路一条,脱离群众视野、远离公众语境,必然主流文化疏离,使景区“过气”。与时俱进步步登高,相关主管部门要主动适应新时代社会背景下的文旅产业发展需要,认真写好“调研”和“创新”两篇文章,创新景区运营管理,通过优化文旅产业、打造四时产品、构建核心IP及融合上下游产业等方式来延长旅客停留时间,通过加强警示提醒、合理设置防护措施、数字化管理来保障旅客人身安全,真正实现把“清风”和“明月”还给人民,把“真诚”和“创意”留给“人心”。(豆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