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有何意义,荆轲刺秦有哪些必然原因

首页 > 旅游 > 作者:YD1662023-11-29 07:49:32

荆轲刺秦有何意义,荆轲刺秦有哪些必然原因(1)

燕太子丹跪在地上,流着眼泪,把刺秦大计合盘托出的时候,他并没有看到所期望的那种热情的回应。等待他的反而是长久的沉默,那是一种令人尴尬甚至窒息的沉默。荆轲一定会觉得很滑稽:自己与太子丹不是志趣相投的朋友,更不是同生死共浴血的兄弟,为什么刚一见面就把这么重要的事情相托呢?难道自己长得就像个甘心赴死的刺客吗?在经历一场翻江倒海的挣扎之后,荆轲最终表示“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

虽然是拒绝了,但荆轲心里跟明镜似的,他知道自己已被这个秘密所绑架,随时有被撕票的危险,因为把他引荐给太子丹的田光,为证明自己保守秘密的决心,竟自刎而死。他此刻的拒绝其实有点吊起来卖的意思,不然给对方一种他上杆子送命的印象,就没什么价值了。在太子丹磕头如捣蒜之后,他也就顺势应承下来,难不成让人家堂堂一国太子就这么磕成个脑震荡吧!

太子丹仿佛在大海上载浮载沉,总算是抓住了一片浮木。为此他可以说是“量燕国之物力,结荆轲之欢心”,华屋鲜服、醇酒美馔就不说了,连荆轲闲暇时消遣池塘里的青蛙,甩的都是金丸。更离谱的是,美人弹琴,荆轲随口赞:好一双玉手!太子丹竟立刻斩断玉手,用玉盘呈给荆轲。看来太子丹压根就不懂狄德罗“美在关系”这样的常识,用变态的殷勤切断荆轲的退路。虽然贵为太子也改变不了他混球的本质。

荆轲刺秦有何意义,荆轲刺秦有哪些必然原因(2)

在混球所营造的窜了味的温柔乡里,荆轲即便剑术高明恐怕也消磨得差不多了。在燕国的几年里,最让他感到快意的却是跟一个叫高渐离的屠狗辈,到蓟城酒肆痛饮狂歌,沸腾起一腔热血,空流下满脸泪痕。

荆轲刺秦有何意义,荆轲刺秦有哪些必然原因(3)

荆轲怎么看都不像是个刺客,反倒有几分忧郁的文青气质。也许太子丹也感觉到了,但因为在荆轲身上花费了太多心血,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物力,不甘心就此付诸东流,而宁愿把自己的现在和更多的未来继续耗在其中,经济学家将此称为“沉没代价的迷思”。说它“迷思”,是因为不管你过去花费多少,都再无法追回,它们是已经“沉没的代价”。

随着“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燕国形势越来越危急,眼瞅黑云已经压过来了,太子丹只好催逼荆轲出发。说实话,荆轲这两年也没闲着,他“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他早想过了,为接近秦王,消除其戒心,就必须备好见面礼。秦奸樊于期,“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足见此人的重要性;而此时樊于期恰好在燕国。为了提高刺秦的成功率,荆轲也把脸豁出去不要了,亲自去借樊于期的人头,他那番措辞,一看就是反复斟酌过的。先激起樊于期对秦王的刻骨仇恨,然后替对方谋划如何报仇,接着用浪漫的想象展现刺秦的流程,下一步再下一步,跟安装程序一样,酣畅淋漓。听得樊于期激动万分,好像人头是他早先借荆轲的,立马脱下衣袖,握住手腕,比那“朝闻道,夕死可矣”还要有气概,当场含笑抹了自己的脖子。只是九泉之下,怕难以瞑目,因为秦王最终毫发未伤。

有了樊于期的人头,再加上燕国富饶之地督亢的地图,还有一把暗藏在地图中见血封喉的匕首,如果换了别人,那无论如何得出发了。但是,荆轲好耐性,他的棋没下完,还差一子,要等一个人,同他一起去。可太子丹却怀疑荆轲是不是打起了小九九,临阵退缩。也难怪人家这样想,那成天呆在热锅上的滋味可不好受,毕竟秦军的攻城弩就快遮天蔽日地射进来了。荆轲再拖延,估计就用不着出发了。此时,太子丹没有直接催荆轲,而是假惺惺准备派秦舞阳先去,这招够狠,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摔在荆轲薄薄的脸皮上,直接击中他的痛处——自尊。本来压力就挺大,还被热讽上半天,荆轲当时就恼了,动身!

深秋的易水河畔,“满座衣冠似雪”,凄冷凝重的空气里飘浮着每个人的眼泪,风声哭声浪涛声交织在一处,这哪里是饯行,分明是祭奠的场景。作为主角的荆轲,三杯两盏烈酒下肚,免不了悲壮一把,击筑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他或许不是一个职业*手,但一定是个好歌手,只唱了一句,就流传万古,让千载而下的诗人词客黯然失色。那一刻,仿佛整个民族都在倾听和恸哭;那一刻,忧伤的歌声、苍凉的唱腔,使生离死别具有了审美的形式和慷慨以赴的意味。

荆轲刺秦有何意义,荆轲刺秦有哪些必然原因(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