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张伯行所云:凭吊江山,恨人生之如寄;流连风月,喜造物之无私。一难一解,悠然旷然。
苏轼的自恰有为还表现在,他虽把荣辱得失置于无限时空,从而淡化人生得失,但并不因此否定生命的价值。
从天地的视角看,生命微小;从生命的角度看,天地却可以尽纳胸中。
苏轼通过对“水”“月”等意象,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视野无限开阔、广纳世间万物、纵享天地大美的自洽有为的人生境界。
二、黄州诗文意象与苏轼自洽有为的人生选择历朝历代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遭遇贬谪的官员不乏其人,但能做到像苏轼这样猝临惊辱而能安、安而能有所作为之人,却寥寥无几。
苏轼的处境,与司马迁、陶渊明等人相比,皆有相似之处,但最终的生命取向又大不相同。
究其原因,《易传》的指引、儒释道的融合、三重身份的体验,为他提供了更广阔的理解人生的视角和更多元的价值判断,使其取得了更接近大道地对宇宙生命的体认。
他秉持坚定的儒家思想,但又不被其禁锢束缚,最终达到自洽而有为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