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文言知识复习,登泰山记文言知识整理归纳百度

首页 > 旅游 > 作者:YD1662024-01-01 05:32:30

登泰山记文言知识复习,登泰山记文言知识整理归纳百度(1)

知识点汇总

1、原文

登泰山记〔清代〕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2、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记述。

3、课下注释:

阳:山的南面。

汶(Wèn)水:也叫汶河。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东。

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东流到山入海东。后来下游被黄河冲没。

阳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谷,两山之间的流水道,现在通称山涧。

当其南北分者: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

古长城:指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古时齐鲁两国以此为界。

日观峰:在山顶东岩,是泰山观日出的地方。

以:在。

乾隆三十九年:即年。

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齐河、长清:地名,都在山东省。

限:门槛,这里指像一道门槛的城墙。

泰安:即今山东泰安,在泰山南面,清朝为泰安府治所。

丁未: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

朱孝纯子颍:朱孝纯,字子颍。当时是泰安府的知府。

磴(dèng):石级。

级:石级。

环水:即中溪,俗称梳洗河,流出泰山,傍泰安城东面南流。

循以入:顺着(中谷)进去。

道少半:路不到一半。

中岭:即黄岘(xiàn)岭,又名中溪山,中溪发源于此。

天门:泰山峰名。《山东通志》:“泰山周回一百六十里,屈曲盘道百余,经南天门,东西三天门,至绝顶,高四十余里。”

崖限当道者: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

云:语气助词。

几:几乎。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负,背。烛,动词,照。

徂徕(cúlái):山名,在泰安东南。

居:停留。

戊申晦:戊申这一天是月底。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五鼓:五更。

日观亭:亭名,在日观峰上。

漫:迷漫。

摴蒱(chūpú):又作“樗蒲”,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这里指博戏用的“五木”。五木两头尖,中间广平,立起来很像山峰。

极天:天边。

采:通“彩”。

丹:朱砂。

东海:泛指东面的海。这里是想象,实际上在泰山顶上看不见东海。

或得日,或否: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照着。

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错杂。绛,大红。皓:白色。驳:杂。

若偻:像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致敬的样子。日观峰西面诸峰都比日观峰低,所以这样说。偻,驼背。

岱祠:东岳大帝庙。

碧霞元君:传说是东岳大帝的女儿。

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住所。这里指乾隆登泰山时住过的宫室。

显庆:唐高宗的年号。

漫失:模糊或缺失。漫:磨灭。

僻不当道者:偏僻,不在道路附近的。

圜:通“圆”。

瀑水:瀑布

4、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1)至于泰安(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2)是月丁未(是,古义:这,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3)复循西谷(复,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

(4)戊申晦(晦,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昏暗,夜晚)

(5)多平方(平方,古义: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

通假字

(1)其级七千有余(“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少圜(“圜”通“圆”,圆形的,指山石)

(3)五采(“采”通“彩”,五色)

词类活用

(1)汶水西流(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济水东流(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3)崖限当道者(限: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4)道少半(道:名词作动词,走,走路)

一词多义

当:

1、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

2、崖限当道者(挡住,动词)

3.僻不当道者(面对,动词)

余: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代词)

余始循以入(同上)

余所不至也(同上)

2、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数词)

以: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在……的时候)

2、余始循以入(同“而”,表顺承,连词)

3、回视日观以西峰(连接方位名词,用法同现代汉语,连词)

限:

1、越长城之限(界限,名词)

2、崖限当道者(门槛,名词)

道:

1、道皆砌石为磴(路,名词)

道有天门、崖限当道者、道中迷雾冰滑、观道中石刻、僻不当道者(同上)

2、道少半(走,走路,动词)

有:

1、其级七千有余(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有,与“无”相对,动词)

道有天门、下有红光、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同上)

及:

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和,连词)

2、及既上(等到,介词)

3、皆不及往(赶得上,动词)

云:

1、世皆谓之天门云(语气助词,表示不大肯定的语气)

2、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雾,名词)

日:

1、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太阳,名词)

2、或得日,或否(阳光,名词)

3、是日(天,名词)

漫:

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布满,动词)

2、其远古刻尽漫失(磨灭,动词)

居:

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乘:

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或: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有的)

极:

极天云一线异色(尽头)

视:

回视日观以西峰(看)

坐:

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与“站”相对)

始:

余始循以入(开始)

5、赏析:

公元1774年冬,姚鼐游泰山后写了《登泰山记》,这是他最著名的一篇文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游记佳作。经作者精心剪裁,全文不足五百字,却包含了很大容量。介绍了泰山,叙说了登山经过,描写了泰山夕照和日出佳景,综述了名胜古迹。文章既再现了隆冬时节泰山的壮丽景色,又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赞颂之情。

专项练习

《登泰山记》复习训练

题号

总分

评分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山(lù)雕(qiè)山(diān)

B.悬(yá)石(dèng)须(yú)

C.申(wù)岱(cí)姚(lài)

D.盖(qī)石(xià)绛(hào)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在)

②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

见云中白若樗辅数十立者(稍微)

④世皆谓之天门(助词,无实义)

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到,前往)

⑥而半山雾若带然(停留)

A. ①④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⑤⑥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B.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C.与子额坐日观亭,待日出

D.石苍黑色,多平方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B.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C.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B.其阴,济水东流

C.道皆砌石为磴

D.明烛天南

6.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此东海也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

D.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7.下列各项中,对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②今所经中岭山巅

③亭东自足下皆云④其远古刻尽

A.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8.下列对《登泰山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清代桐城人姚鼐所写的一篇登临泰山的游记,此行姚鼐是与知府朱孝纯之子朱颍一同登上泰山之顶的。

B.作者按游踪进行描写,他从中谷登山,但是没有到古人所说的天门溪水即东谷去欣赏景色。

C.作者重点描述了日观峰处日出景观,通过对山水、云雾、日光的描写,勾画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同时介绍了此处的历史遗迹。

D.本篇游记的写景角度灵活,做到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得泰山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动。

9.《登高》一诗中,这两句诗描述了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在《登泰山记》中,这两句诗作者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A.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苍山覆雪,明烛天南

B.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C.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D.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苍山覆雪,明烛天南

阅卷人

二、默写

得分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泰山记》一开篇即介绍泰山的地理位置和山川形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阳谷皆入汶,阴谷皆人济”。以此统摄全篇,使读者对泰山有个总体印象。

(2)《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艰难。

(3)《登泰山记》中描写太阳将出时的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登泰山记》中描写作者登上山顶看到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天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卷人

三、问答题

得分

11. 《登泰山记》中说“少杂树,多松”,又说“无树”。是否矛盾?为什么?

12.阅读下列节选自《登泰山记》中的文句,思考所给文句写了什么内容,它的妙处何在?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13.《赤壁赋》《登泰山记》都是古代写景抒情的名篇,在景与情关系的处理上两文各具特色。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

14.概括《登泰山记》段落内容。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阅卷人

四、文言文阅读

得分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①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乃泰山之力也。”

(节选自段成式《酉阳杂俎》)

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②幕府事于徐州。

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

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节选自薛福成《登泰山记》,有删改)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猜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注】①大脯:皇帝诏赐大臣聚饮。②曾公:曾国藩。

(1)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B.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C.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D.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又名岱宗、东岳等。源于“泰山之力”的典故,后人转称妻父为“泰山”“岳父”,称妻母为“泰水”“岳母”。

B.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与姚鼐《登泰山记》提到的“戊申晦”干支纪年一样,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C.四更,在十二时辰的丑时,即凌晨一时至三时,也叫“四鼓”。古代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以打更击鼓报时。

D.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是古代传统的防御建筑。刘禹锡就有“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句。

(3)下列对材料有关“泰山”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泰山就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祭拜游历的名山,其中也寄予了他们的家国情思和人生感怀。

B.泰山景色险峻秀丽。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博大壮美,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C.泰山日出气象万千。薛、姚撰文从登山循道到观日写景如出一辙,都写了泰山日出前中后,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景象。

D.泰山给人创作灵感。观泰山景抒人文情,萨福成文末自语含意深刻,给人以启迪;姚鼐的描写形象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

②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5).乙、丙两文都描叙泰山之巅观日出,从中你悟出了哪些道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登泰山记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園。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②余始循以入

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④其远古刻尽漫失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2)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文中“泰山之阳”指的是泰山南面。

B.千支纪年和年号纪年是古代常见的纪年法。前者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后者如“壬戌之秋”。

C.东岳泰山,“五岳”之一,在山东省泰安市,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衡山、南岳恒山、中岳嵩山。

D.“戊申晦”中的“晦”是根据月亮的情况来纪日,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后一天为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是桐城派作家姚鼐的代表作,全文虽不到500字,却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

B.文中第二段写作者和友人登山的经过。他们顺着中谷进山,没有到古人所说的天门溪水即东谷去欣赏景色。

C.文中第三段按照时间的顺序依次描写泰山日出时和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写出了泰山日出的万千气象。

D.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用“半山居雾”和“足下皆云漫”加以烘托。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1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登泰山记

姚 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磴,为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树杂,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游灵岩记

姚 鼐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叠石为城墉,高千余雉①,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在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趋,帷张而军行。岩尻②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中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

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公石焉。当符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

【注】①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②岩尻:山岩的末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

B.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

C.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

D.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

(2)下列各项加点词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皆谓之天门云云:助词,无实义

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溯:顺流而下

B.崖限当道者当道:挡道,拦路

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观宇:参观庙宇

C.下有红光动摇承之之:代词,它

则山之四面尽矣之:助词,的

D.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者:代词,……的地方

有墁入壁中者者:代词……的事物,指石碑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

B.姚鼐,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是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创始人,也是集大成者,他的作品集为《惜抱轩诗文集》。

C.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文中“泰山之阳”就是指泰山的南面。

D.“戊申晦”的“晦”指的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而古人称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农历十五称为“望”。

(4)下列对两篇游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于乾隆四十年春节前二日游览泰山,在春节正月初四日又游览灵岩,分别写下了《登泰山记》和《游灵岩记》,这两篇游记散文一般认为是姐妹篇。

B.姚鼐写泰山,生动表现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灵岩,则借柏树、积雪、初日、寒光等景物,渲染了灵岩的清幽,两篇文章写景各有特色,相映成趣。

C.桐城派作家写文章,要求言辞“雅洁”,即讲究语言的文雅和精炼;而且内容上还重学问和考据。这两大特色在这两篇游记散文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D.《登泰山记》《游灵岩记》都是游记,是姚鼐自京师返乡途中尽兴游览之后所作,都真实再现了亲临胜景之后的所见,今人读来颇受启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A项,“砌”读“qì”。C项,“鼐”读“nài”。D项,“膝”读“xī”。

本题考查的是字音的辨析能力,注意多积累。字音是基础题,平时只有多做积累,做题才能轻松。

2.【答案】A

【解析】这是一道文言实词辨析题。“稍”的意思是“渐渐”,“及”的意思是“等到”。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实词的理解能力,注意结合语境。通过翻译句子,结合文句的语境意思辨析词语的正误。

3.【答案】D

【解析】古义:平整方正,在何中指平整方正的石头。今义:指数是2的乘方;平方米。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注意翻译句子。通过翻译,了解文句的内容,再判断词语的古今差别。

4.【答案】B

【解析】A项“采”同“彩”。C项“圄”同“圆”。D项“冯”同“凭”。

本题考查的是通假字的辨析能力,注意通假字的特点。了解通假字的特点,积累通假字的内容,通过翻译熟记通假字。

5.【答案】C

【解析】

A项,“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B项,“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D项,“烛”,名词作动词,照。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式的分析能力,注意熟记文言文句式的种类。牢记文言句式种类,根据每个句式的特点判断答案。

6.【答案】D

【解析】A、B、C三项为判断句。

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理解能力,要注意课本内特殊句式的积累。做此题,一要做好平时的积累,二要牢记特殊句式的要点和标志。

7.【答案】B

【解析】①介词,等到;②连词,和。③动词,弥漫;④形容词,模糊。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注意翻译文句的内容。一词多义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含义,所以要通过翻译文句的内容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8.【答案】A

【解析】“朱孝纯之子朱颍”错,原文为“知府朱孝纯子颍”,即“朱孝纯,字子颍”。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注意阅读选项内容。先阅读选项的内容,根据选项在文本中找出相关的文本原句,通过翻译判断选项。

9.【答案】C

【解析】第一处,“常”,长久,常年;长,指空间或时间的距离大。诗句意思是作者常年漂泊在外,应为“常”;第二处,“覆”,覆盖;“负”,背负。此处运用了拟人手法。根据“《登泰山记》中”“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可推断出此处填写诗句为“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形的能力。本题考查的句子出自课本,平时的学习中应用心学习,多加积累,答题时认真判断。

10. 【答案】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2)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3)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4)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解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汶水、冰滑、磴、须臾、明烛。

本题考查的是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注意多积累多背诵。此类题,积累背诵是重点。平时背诵时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11.【答案】不矛盾。“少杂树,多松”,是指整个泰山的总体情况;而“无树”是说“日观数里内”的局部情况。二者描写的对象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要求,本题要求回答“《登泰山记》中说‘少杂树,多松’,又说‘无树’。是否矛盾?为什么?”;然后快速读文本,找到与题干内容相关的部分,疏通文意并分析。作答本题的关键是将问题放置在整个语段的语境中分析。文中原话为“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说明“少杂数,多松”是指整个泰山的情况,而“无树”是说“日观数里内”的局部情况。二者描写的对象不同,范围不同。所以并不矛盾。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

12.【答案】“三无”概写深冬冰封雪飘的景象。后句将人物形象与泰山形象融为一体,令人回味无穷。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也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做此题,首先要在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后要会翻译所给文句在文中的意思,这样才能把握所给文句所写的内容以及它的妙处,所给文句的译文是“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溪水,也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齐平”。这几句文句节选自原文的第五段,阅读文本可知,第五段的内容是作者补记的内容,补记泰山的自然景观,其中的“三无”文字简练,寥寥几句,概写泰山深冬冰封雪飘的景象,尤其是“而雪与人膝齐”句,将人物形象与泰山形象融为一体,引发人无穷无尽的联想。

本题考查的是文本的理解能力,注意整体把握文句的内容,通过翻译把握文句的内容,结合主旨、上下文等内容组织答案。

13.【答案】《赤壁赋》:直接抒情

《登泰山记》;间接抒情、融情入景、景中含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作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赤壁赋》和《登泰山记》两篇文章的主要写作特色。

《赤壁赋》中,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情随景生);作者描写了箫声的哀怨,借伟人不留痕迹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情随景变),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移情于理)。

《登泰山记》中,描写景物很少直接写出,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办法。例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等,间接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14.【答案】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作者写观日出之后,就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泰山上的名胜古迹很多,而作者只选了日观亭附近的一些古迹,加以简要记叙。写时,以日观亭为中心,把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的方位记叙得清清楚楚,构成了以日观峰为中心的一组风景图。这些古迹的简介,突出了日观峰自古以来就是泰山的重要游览胜地,游人甚众,周围的古迹也随之而起。

【附参考译文】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15. 【答案】

(1)D

(2)B

(3)D

(4)①按照过去的惯例,封禅结束了,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了一级,只有郑镒凭借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了五品官,并且赐给了红色官服。

②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

(5)①登高则望远;在生活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景色就越壮阔。

②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③有付出才有收获;美来自艰辛的付出。(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译文】

唐明皇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张说任封禅使。张说的女婿郑镒,本来是九品官,按照过去的惯例,封禅结束了,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了一级,只有郑镒凭借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了五品官,并且赐给了红色宫服。因为举行盛大宴会按品位排列座次,所以唐玄宗发现郑镒的官位飞跃上升,感到奇怪,就问他原因,郑镒没有词儿来回答。优人黄幡绰说:“这全靠泰山的力量啊。”

同治四年,我在徐州督师侯相曾国藩的幕府中傲事。第二年,他到山东济宁驻守,因为巡视河防,绕道泰安,观察地势,于是登上泰山。我和李榕等人都跟从。四月十六日,我们乘着山轿,从郡城的北门出去,走了三里,便进入了山中。沿着盘曲的山路登山,走了将近四十里地,经过十来个十分著名的地方,都尽情观赏,流连良久才离开。越过南天门,转过来向东走。又向北攀登,就是泰山顶了,也就是天柱峰。泰山恢弘的气势,桐城的姚鼐先生曾经记述过。今天登山所经的道路,都是姚鼐先生所走过的道路,那些偏僻的不在主道旁的景点没有去。

当我没有到南天门时,看到石阶路陡峭高耸,耸入半空中。向下看,险峻的石阶成为一线,幽深莫测,眼花目眩,心神惊骇,进退两难。屏住气息,抛弃杂念,又鼓起勇气向前行进。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等到达泰山山顶,极目四望。诸峰起伏环列四周,相互依靠,有的像拱,有的像蹲。汶水从东方流来,蜿蜒曲折妤似一条带子。远远地注视深远青碧的天空,缥缈得好像没有边际。俯视云烟,瞬息变化。这天晚上我们住在碧霞宫。四更后,到达泰山顶峰东侧的日观峰,等候日出。风雨骤然而至,很冷,过了很长时间雨才停。极目东望,看到一缕红光横跨在浓云之下。不久,璀璨耀目,如轮的太阳由云端露出,摇曳不定,像从地面涌出来一样。太阳的形状并不很圆,颜色正紅,可以直接用眼睛观看。在它的上面有明亮的五色彩霞,好像数百匹丝锦。回头看短墙上,日影隐约,一会儿又不见了。侯相曾国藩因整夜下雨,没有来看日出,笑着(对大家)说:“你们各位记住(这个道理),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可以主观猜测;稍稍艰难的事,不能够中途停止啊。”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答案】

(1)D

(2)B

(3)C

(4)①等到已经登到山顶,(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②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意义和用法能力。①以:介词,在;②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所以①②不同。③漫:弥漫;④漫:模糊。所以③④也不同。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能力。B.“干支纪年和年号纪年是古代常见的纪年法。前者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后者如‘壬戌之秋’”中“前者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后者如‘壬戌之秋’”说法错误,“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是年号纪年法,“王成之秋”是干支纪年法。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要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依次描写泰山日出时和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错误,文中第三段描写泰山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三个时间段的景色。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1)“及”,等到;“负”,背负,这里指覆盖;“烛”,名词作动词,照亮。(2)“或”,有的;“绛”,大红;“皓”,白;“驳色”,颜色错杂;“若”,好像;“偻”,鞠躬的样。

16. 【答案】

(1)C

(2)C

(3)B

(4)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2)此题考查文言实词虚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作答时将各个实词带入具体语境中进行分析。文言虚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例句,一定要有语境意识,在一定语境下弄清虚词的语法功能,以及和前后语句的逻辑关系。平时要注意归纳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文学常识源于学生平时的理解积累,是个坚持不懈的过程,学生必须有耐力勤复习,不然很容易忘记。另外进入高中就应该有积累意识,高中语文课本注解十分详尽,学生平时功夫要下到,把重要文学文化常识可以分门别类做以整理,积累丰厚了,常记常新,自然不容易忘记。

(4)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语段内容的正确理解和分析能力。该试题首先要总观全文整体感知把握文意,然后把试题选项带入原文相应答题区间进行对照比较,即可找出得失。设题者常常会从语言的准确与否,因果关系,时空关联,张冠李戴人物事件错位或无中生有等角度出题。

【附参考译文】

游灵岩记

泰山北部有很多巨大的山崖,其中灵岩最有名。我在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四,从泰安来灵岩游览。灵岩的形状像石头垒起来的城墙,高一千多雉,周围环抱着的群山像个玉环,但南面为群山的缺口。南面有重叠的山峦遮蔽着它,条条的溪流环绕着它。从山岩到溪流,凡有一点平地,都种植着柏树,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崖谷,灵岩寺就在柏林中。柏树林下布满了积雪,初升的太阳显得明朗清澈,积雪的寒光反照在寺庙的墙壁上,使得墙壁好像在晃动。在灵岩寺后的山崖上开凿岩石做了个石龛,来供奉佛像。度量它的高度,大约是灵岩的十分之九,陡峭壁立,不可直上,只有横行,或侧身攀援,才能登上去。登上后向四周眺望群山,只见群山竞相奔驰,奇妙有趣,如帷幔张开,像军队行进。山崖脚下有泉水,乾隆皇帝来巡游时,命名为“甘露之泉”。寺里的僧人拿出器皿,倒上水让我们喝。转过头看到寺院左右立着的石碑,大多是宋代以后游人所题刻的,有的镶在墙上,有的用来砌成了石阶,石阶上刻有宋徽宗的年号“政和”二字。

我最初与朱子颍约好来游览灵岩,恰好朱子颍有公事,他就让泰安人聂剑光同我一起。聂剑光指着灵岩山的北谷说,逆着水流的方向向东,越过一道山岭,可以进入琨瑞山。灵岩诸山的溪水向西流,汇集中川,流入济水;琨瑞山的溪水向西北流,也流入济水,都属泰山北谷的溪流。据传说,晋代名僧佛图澄的徒弟竺僧朗,曾住在琨瑞山,时常到灵岩寺讲说佛经,所以琨瑞山的山谷叫朗公谷,而灵岩则有一块大石叫朗公石。在前秦苻坚时期,竺僧朗在琨瑞山大建殿阁楼房,十分壮丽。后来逐渐倒塌,直至废弃。而灵岩寺自宋代以来,庙宇修建更加兴盛。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靠大路,来游玩的人一天比一天多。而到了琨瑞山,它的岩谷幽深,于是景色更加奇丽。我来不及去,写信告诉朱子。朱子颍以后来游玩时,可以沿着泰山的西麓,参观灵岩,可向北到达历城,然后沿朗公谷向东南走,到达东长城岭下,由泰山的东麓返回泰安,这样山的四面都可游赏了。夜晚住在长清县的张峡。姚鼐记。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