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公园绿地特征和使用方式与使用者身心健康状况相关性分析
由公园绿地特征和使用方式与人群身心健康状况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公园使用者生理健康状况与每次使用公园时长,每周使用公园频率、公园生态特征、公园服务特征(均P<0.01)和美学特征(P<0.05)存在相关性;公园使用者心理健康状况与使用公园时段(P<0.05) ,每次使用公园时长(P<0.01) ,每周使用公园频率(P<0.05),公园生态特征(P<0.01)、服务特征(P<0.05)和美学特征(P<0.01)存在相关性。其中,每周使用公园频率(0.879)和公园服务特征(0.728)与生理健康状况相关性较高;每次使用公园时长(0.672)、公园美学特征(0.831)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性较高。
3.5 公园绿地特征和使用方式与使用者身心健康状况多元回归分析
有研究认为城市公园绿地与人群身心健康之间呈线性关系,据此,本研究构建了公园绿地特征和使用方式与人群健康状况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回归系数见表5。
▼表 5 公园绿地特征和使用方式与身心健康状况回归模型系数表
注:t.t检验值;95% CI.95%置信区间;VIF.方差膨胀因子.***P<0.01,* * P<0.05,* P <0.1; b.变量非标准化系数; △ .以06;00—09;00时段为对照
生理健康回归分析结果(表5)显示,公园使用者住所距公园距离与其生理健康状况得分呈负相关;每次使用公园时长和每周使用公园频率及公园生态特征、服务特征和美学特征与公园使用者生理健康状况得分呈正相关,表明增加使用公园时长和使用频率,以及提高公园生态特征、服务特征和美学特征对人群生理健康状况具有正向积极效应。为进一步比较不同公园绿地特征和使用方式对人群身心的影响程度,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即将原始数据减去相应变量均数后再除以该变量的标准差,进而计算出标准化后的偏回归系数(b')。根据标准化后的偏回归系数(b') ,公园服务特征对使用者生理健康状况得分的贡献最高(b'=0.437),其次是生态特征(b'=0.276),美学特征的贡献最低(b'= 0.081),表明公园服务特征对人群生理健康促进效应较高,而公园美学特征的促进效应相对较低。
心理健康回归分析结果(表5)显示,公园使用者住所距公园距离与其心理健康状况得分呈负相关。每次使用公园时长和公园生态特征、服务特征和美学特征与公园使用者心理健康状况呈正相关,表明增加使用公园时长与提高公园生态特征、服务特征和美学特征对人群心理健康状况具有积极效应。而计算标准化后的偏回归系数可知,公园美学特征对使用者心理健康状况得分的贡献最高(b'=0.453),其次是生态特征(b'=0.139),服务特征的贡献最小(b'= 0.077),表明公园美学特征对人群心理健康的促进效应较高,而公园服务特征的促进效应相对较低。
生理和心理健康回归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公园使用者使用公园时段不同,其生理健康状况得分无明显差异性,而心理健康状况得分之间存在差异性。根据标准化后的偏回归系数,相比于6:00—9:00时段,9:00—12:00时段使用公园(b'=0.075)时,公园绿地对人群心理健康状况得分的贡献最大,14:00—18:00时段(b'=0.069)和18:00以后的贡献(b'=0.064)其次,12:00—14:00时段使用公园(b'=0.059)时公园绿地对人群心理健康状况得分的贡献最小。
4结论
公园绿地对改善人群身心健康状况具有积极效应,绿地特征质量越高,对人群身心健康的促进效应越高,而个人所获得的健康效益因使用方式不同而存在差异性。提高使用公园频率和适当增加使用时间有利于改善人群生理健康状况;增加使用公园频率对改善人群心理健康无明显作用,适当增加使用公园时间和选择9:00—12:00之间使用公园更有利于人群心理健康。
关注我们,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