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鲁班”领衔:造就宫廷建筑之精华
1402年,明成祖朱棣从侄儿建文帝手里夺得皇位后,就一心想回到自己居住多年的根据地北京。一场浩大的工程于是拉开了序幕。
朱棣派出大臣,奔赴全国各地去开采名贵的木材和石料,然后运送到北京。光是准备工作,就持续了11年。
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等
珍贵的楠木多生长在崇山峻岭里,百姓冒险进山采木,很多人为此丢了性命。后世留下了“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来形容为采木所付出的生命代价。大批木料砍伐后,会沿金沙江、长江,再通过京杭大运河北上进京,京杭大运河上会上演“漂大木,蔽塞水面”的壮观场面。
纪录片中的“漂大木,蔽塞水面”想象图
开采修建宫殿的石料同样艰辛。现在保和殿后那块最大的丹陛石,重200多吨,开采于北京西南的房山。为了把它运到紫禁城,数万名劳工在道路两旁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到了寒冬腊月气温足够低时,就从井里汲水泼成冰道。用了28天才送到宫里。
永乐十五年,朱棣开始从南方调集大量能工巧匠,大兴土木,兴建宫城。这片宏伟的建筑群的总工程师据说是永乐年工部侍郎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