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这两句写景,运用了虚实结合手法,实写自己登高远望,虚写在高塔上见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望眼,远眺的眼睛,这里指视线。缘,因为。
这两句的意思是: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我身在塔的最高层。
第三句,“浮云遮望眼”用典。“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奸邪小人。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 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这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先说果——不畏浮云遮望眼,后说因——自缘身在最高层,写登飞来峰的感想,表面看是即景说理:“我”登上峰塔的最高一层,站得高看得远,浮云是遮挡不住“我”的视线的。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
联系到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这可说是个战斗的宣言,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这两句首先表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思考,与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表明“我不怕浮云遮住我的眼睛,自然是我站得高的缘故”,言下之意,浮云还在“我”的脚下。由此表明诗人年轻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另外,王安石的这两句诗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者都极具哲理性,表现的哲理也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这四句诗常被用作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