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往今来,多少矢志统一中华的英雄,在横亘东西隔绝南北的长江天堑面前,都会兴叹:“何日能够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然而,不要说落后蒙昧的古代,即使到了科技已经十分发达的上世纪中叶,国民党反动派还是梦想凭借长江天险,企图“划江而治”,其原因,就是因为千百年来在长江上架设桥梁都犹如痴人说梦。
然而,短短十几年过后,这种梦想就在新中国成为现实,首先是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而后1968年,更加宏伟壮观的南京长江大桥也横空出世,震惊世界!
南京江域比起武汉,江面更加宽阔,水流更加湍急,建桥难度更大,早在民国时期,蒋介石政府也先后请过法国和美国的桥梁专家勘测设计,但是法国人连勘测都无能为力,美国专家好歹完成了勘测,然后给出的结论却是:“在长江建桥根本不可能成功。”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聘请的苏联专家同样对在南京还是武汉建立长江大桥做过勘测论证,也是认为在南京建桥难度过大,建议只在武汉建一座大桥。
然而,以宁沪为中心的华东地区,一千多年来就是中国最重要的富庶之地,到了近现代,更是成为中国最发达的经济、金融、文化中心,然而,长江却成为阻隔交通的不利因素,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到南京、南京到上海段均已建成铁路,但却被长江扼住了关键要道,不得不依靠落后的渡轮进行转换,对突飞猛进的现代化建设非常不利。
另外,随着中苏交恶,北方形势异常严峻,国内随时可能进行大规模的迁徙和军事调动,华东地区更是如此,必须尽快在南京建造长江大桥。
因此,在*的亲自督促下,我国铁道、桥梁建筑专家克服困难,终于完成了南京长江大桥的勘测设计任务,拿出了震惊世界建筑界的方案。
我国工程建设部门和广大工人技术人员,顶着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夜以继日地在浩阔的江面上施工,许多南京市民和青年工人学生,也利用课余工余时间,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大桥工地上一直都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
当时,许世友正担任南京军区司令,戎马一生的老将军比谁都更清楚大桥在现代化军事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期间,许世友经常住在工地,亲自指挥。
在那个特殊的岁月里,南京长江大桥也不可避免地遭受着一些人的捣乱,但在许世友苦口婆心的劝说和软硬兼施的威慑下,才确保了建设工地能够继续施工。
可以说,许世友为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历史贡献,这座举世瞩目的大桥也凝聚着老将军的不少心血。
1968年9月30日,铁路桥先行通车,12月29日,公路桥竣工通车,至此,南京长江大桥全线贯通。
南京长江大桥是兼具公路和铁路交通的双层复合大桥,公路桥全长4589米,铁路桥全长6772米,同时还可以满足万吨巨轮从桥下安然驶过,曾以“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1969年9月21日,*亲自来视察这个他寄予多年期望的旷世工程,由许世友等人陪同。
*站在桥上,向许世友问了一些问题,许世友一一做了回答,然后,*又问:“大桥可以满足军事行动的运输要求吗?”
许世友知道*的意思,胸有成竹地回答说:“大桥桥陇建筑完成后,我就特意做了一个试验,完全没问题。”
*饶有兴趣地问:“你做的什么试验?”
许世友说:“大桥主体钢梁合拢那天,我就派了100辆坦克从桥上驶过,安然无恙。”
*点了点头,说:“你考虑很到位,不过,一旦战争爆发,大桥的铁路运输会高度饱和,上面公路的运输任务也会十倍百倍地增加,公路你也有把握吗?”
许世友一下子怔住了,他的确还没有对公路方面做试验,于是,一个主意飞快地在脑海里形成了。
1969年9月26日,南京长江大桥到处披红挂彩,旌旗蔽空,锣鼓喧天,人山人海,许世友乘坐一辆敞篷吉普,满面春风地走在前列,后来浩浩荡荡跟随着的,不是游行群众的彩车,竟然是南京军区第10坦克师的100多辆重型坦克!
围观的南京市民都被震惊了,也为公路是否经得起这样的检验捏了一把汗!
钢铁洪流轰隆隆地驶过后,许世友重新回到公路上,仔细查看路面,只见经过这100多辆重型坦克的碾压后,公路路面仅仅留下了两道白印,并没有出现粉碎、开裂等现象,经受住了这次特殊的检验!
许世友也满意地点了点头,只说了一个字:“行!”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新中国第一座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的铁路公路两用桥,打破了西方建筑界对“南京长江流域不可能建桥”的论断,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人的士气,因此,这座大桥也被称为“争气桥”。
据统计,截至1993年,共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600多个外国代表团,来到南京长江大桥参观,都对这座举世瞩目的大桥赞不绝口。
2016年,南京长江大桥入选第一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并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名单,成为新中国建筑行业的标志性建筑。
而且,南京长江大桥建成后,也成为南京市民的精神图腾,很多人都给自己的孩子起名为“长江”、“大桥”,甚至叫“桥墩”、“桥柱”、“桥梁”等等。
另外,像“大桥饭店”、“大桥香烟”、“大桥照相馆”、“大桥电影院”等等,也都纷纷涌现出来,成为当时南京街头的一大景观。
(参考资料:《扬子晚报》《金陵晚报》《现代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