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缝中的生命
清净寺是美的!
美在独特!
清净寺是纯粹的古阿拉伯建筑,石制,非对称性,异于中国传统的木质结构、讲究对称且喜欢雕梁画栋的艳丽风格;巨大、铺排的窗户遍布各墙,即增加殿内采光效果,也彰显了开放包容万物的心态。
十六世纪末的一份中文记载,描述清净寺大殿:“堂以西为尊,叠叠重重,规制异人间之庙宇,昂昂哙哙,翚天上之楼台。”生动地表现出阿拉伯伊斯兰式的异域建筑风格之美。
寺中美景
美在残缺!
有时候,残缺是一种美!健全的美引发受众的是视觉欣赏,残缺的美启发受众的是情感体验。完好如初的清净寺,我们也许只是感叹它的历史厚重,历经风雨而不倒;而残缺的清净寺则更多的引起我们对过往的探究,对历史的追根溯源和对历史真相以予最大程度的揭秘与还原。会因为它的残缺和曾经的破败而痛惜,也或因为它曾经的辉煌而骄傲。
美在传承与守望!
这些历经千年的石墙是传承的基石,这些铺排的巨大窗户是守望的眼睛。伊斯兰文明从狭长的麦加山谷迅速传播到的世界各地并极大的丰富世界文明就是因为有对伊玛尼的守望和坚定不移的传承,即便是那些最黑暗的日子和血雨腥风的时代。
只要这些见证伊斯兰文明在中国传承的花岗岩石不倒不碎,只要那些镌刻在花岗岩上的《古兰经》诗句不被风化,我们就不必悲伤,看,就如那株柔弱的小草在坚硬的石缝中茁壮成长!
拍摄清净寺夜景时,我们认识了黄文铿先生。
到达清净寺的当晚,我和克文先生吃完饭,去拍摄夜景。清净寺临涂门街,街上的路灯只点亮了临街的南墙,夜色中,肃穆、庄重。整个清真寺则只是一个黑魆魆的轮廓。
寂静的历史
清净寺对游人开放,是泉州著名的旅游景点,不像其它清真寺可以随时进入。此时的清净寺大门紧闭。我们通过围栏看到院内的房间有光亮,便敲打围栏的钢条并高声呼喊。果然,光亮处的门开了,出来一个人,向我们这边张望。我们继续呼喊着,试图解说我们的意思。
那个人走了过来,隔栏询问我们什么事。
一个长相俊俏的南方男人,个头不高,身材标准。
我们表达了想法:从其它图片中我们看到清净寺围墙及标志性建筑四周有彩灯,拍摄出的夜景效果很美,我们也想拍霓虹灯下的清净寺全景,希望他开灯予以方便。
他给我们解释了霓虹灯电源开关不归寺里控制,由街道统一管理,只有在重大节日才能统一开放,希望我们理解。
清净寺的夜色全景我们最终没能排成,但我由此认识了黄文铿先生。
黄文铿先生是泉州本地人,在清净寺及泉州伊协工作了20多年。我们敲打栏杆的当晚,恰巧他值班。那会他是泉州伊协副会长兼清净寺寺管会主任。
清净寺景色
第二天,我和黄文铿主任在他的办公室详细的了解一下清净寺的变迁历史以及泉州其他清真寺建筑的历史。可惜许多说法都是没有文字依据或者史*载的民间传说。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就隐藏在这些众说纷纭的传说中。推理,或者是抽丝剥茧,应该是我们对这段历史应该持有的方法。
我在黄文铿主任的书柜里发现了科学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的《泉州宗教石刻》,作者是吴文良。本书汇集泉州地方遗存古代宗教建筑和坟墓的石刻遗物,分别属于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以及佛教、道教及其他民间信仰,以文物照片、拓本、文字说明、资料辑录、考证、专题论述及古阿拉伯文字的释译,为研究古代社会历史、宗教、艺术、中外交通、中外古文字和宋元以来外国人在泉州一带的活动提供了极重要的第一手资料,非常珍贵难得。
这本书是吴文良先生去世前放在清净寺代卖的,先生去世后,这本书成了无主之书,被清净寺图书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