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文碑译文
释文如下:
“一批穆斯林——愿真主护佑他们——修缮这座被祝福的坟墓,此举为求得尊贵庄严真主的喜悦和丰厚的回报……真主的……祝福,二人在法厄福尔时代来到这个国度,据传为有善行者,后卒,乃由朽世转入永世。人们因其福祥而信之,一旦遭遇艰难,彷徨无策,即前来瞻礼,祈求默示光明,并有奉献,均获益平安而返。此纪念碑写于722年斋月。”
在环形回廊的右侧的石墙上,还刻有还有明代郑和的一处“行香碑”。公元1417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航行圣地麦加之前,专程到泉州来给三贤四贤上坟行香。郑和去世后,泉州地方官员为他刻立了“行香碑”,以作纪念。
行香碑
“行香碑”高99.5厘米,宽42.5厘米,厚9.5厘米,辉绿岩质,上刻正书阴文五列,共46字:
“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厮等囯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於此行香,望灵圣庇佑。镇抚蒲和日记立。”
然而这通“郑和行香纪念碑”碑文落款“镇抚蒲和日记立”中的“蒲和日”引起学术界分广泛讨论。
有人认为“浦和日”是人名,是泉州阿拉伯富商蒲寿庚的后裔,随郑和下西洋立功,官封泉州卫镇抚。然而,根据福建《蒲氏族谱》记载,蒲寿庚的后人为“蒲日和”。另外,据明万历《泉州府志》卷十二《武卫志》,载洪武至万历年间泉州卫及千户所之镇抚任职名单,“并无蒲日和之名。”所以,这也否定了“蒲和日”乃“蒲日和”笔误之说。陈泗东先生认为“浦和日”,“应该是时间代词”。他认为“从碑文体例来看,立碑应书明具体时间之年月。此文只写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郑和在此行香”,假若“浦和日”是人名,则“碑文没有说立碑时间。金石文字是留传永久的,不该如此疏漏。”“蒲月”,《辞海》中解释为“农历五月”;此外,古人立碑习惯“详于年月而略于日期,亦有泛称吉日者,或空留一格未填日期者”。这里的“和日”可以理解为“吉日”。如此,“蒲和日记立”可以理解为“五月吉日记立”。
三贤四贤远景
三贤四贤墓近景
三贤四贤和广州的宛葛士先贤、扬州的普哈丁先贤为同一时期来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据明代何乔远《闽记》记载:唐武德年间(公元618年-626年),穆罕默德遣四贤徒来华,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和四贤则传教泉州。一贤为宛葛士,二贤为普哈丁,三贤沙竭储、四贤我高仕。宛葛士归真后葬于广州,其墓地在广州先贤寺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普哈丁归真后,葬于扬州,其墓地普哈丁墓园,目前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贤四贤归真后葬于泉州灵山,其墓地三贤四贤墓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