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车跟前,伙计们已经问好路。原来,这是进出白马寺村的环路,从两边进出都可以。简单商议之后,我们决计遵守靠右行驶的交通规则,右进左出。
白马寺村是个很小的小山村。眨眼功夫,车子便开到了村子腹地,一个新修的广场边。河沿处,有棵老槐树,树干一抱多粗,树龄应该在百年之上。广场中间,散种着五六棵海碗粗的大枣树,树身上长满了或大或小的树瘤,看样子岁数不会小了。靠里的土崖上,还保留了几孔老窑洞,我钻进去看了看,有的保存相对完好,有的已经坍塌。
下图:废弃的老窑洞。
起初,我以为窑洞上方的方孔,是为了让窑洞里空气流通专一开的,进去才发现窑洞与之并不相连。询问老乡才知道,上面的方孔是为了养鹁鸽(鸽子的俗称)而掏的洞穴。一旦有蛇从崖顶上爬下,或在窑洞前爬行,若被机警的鹁鸽看到,咕咕一叫,借以提醒主人不被蛇误伤。这乍一看与生活不搭的设计,恰恰体现了老百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理念和高超智慧。
此时,我们所处的位置是马蹄形山坳的尽头。
过了凌驾于河沟上的小桥,斜对岸有处小四合院。从外面看,四合院清一色的小瓦房:石头墙,白灰缝,顶覆小青瓦,标准的中原传统山区民居。
下图:纪念馆大门。
据来过此地的老吕讲,1961年,曾有中央领导带领工作组进驻于此搞调查研究。我听罢很吃惊,没有想到如此偏僻的白马寺村,还有中央领导千里迢迢前来搞调研。
我们怀着好奇心,疾步来到临河的大门外,却发现大门紧锁,心里不免有些失望。或许是听到了我们的说话声,旁边的侧门“吱呀”一声开了,走出一位矍铄的老者。不等我们说明来意,老者先开了口,说大门平时不开,想进来参观,一般都走这个侧门。
经询问得知,老者叫宁天月,是这个纪念馆的管理员。我迟疑片刻,说我有位老领导好像是白马寺村的。老者问我你老领导叫啥?我一报名字,老者兀自笑了,说那是本家的侄子,这处老宅院,便是他家老太爷、晚清秀才一手操持置办的。套上了这层关系,老者讲解起来格外上心。
下图:宁天月老人。
四合院除了临街房、堂屋、北屋外,靠里的土崖上还挖了四孔窑洞。从北往南数,中央领导当年住最北边那孔窑洞,里面只有一张床,一张抽斗桌,条件十分简陋。第二孔窑洞是会议室,条桌、板凳是必备的,另外还有一组蜡像。第三孔窑洞是两位副秘书长的宿舍。第四孔窑洞是警卫员的宿舍。
下图:蜡像:调查研究。